近年来,安康市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针对市直公立医院机构编制配置与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保障日益增长的需求不适应、不匹配、不协调的现状,创新发挥机构编制在公立医院管理全流程中的基础作用,推动市直公立医院在市域内引领发展,带动全市公立医院形成“雁阵”效应。
一、党建聚力,为公立医院发展“把好舵”
坚持党对公立医院的领导,健全完善党的组织机构体系,确保市直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有人主抓、有人落实,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
规范领导职数。对市直四家达到三级等级且成立党委、纪委的公立医院,实行了党委书记、院长分设,同时配备了纪委书记,充实了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力量,实现了专心专责抓党建。
单设党建机构。整合公立医院内部分散在多个机构的党的建设、精神文明、意识形态、统一战线等职责单独设立党务群团工作部,同步整合党风廉政、医德医风监督和纪律检查职责设立纪检室,明确一定数量编制用于配备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实现了公立医院党建工作“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
完善医院章程。结合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指导市直公立医院修订章程,将党委、纪委职责写入医院章程中的内部治理体系章节,明确了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地位作用、职责权限和党务工作机构、经费保障等内容要求,建立党委研究讨论医院重大问题的机制,切实把党的领导融入到医院内部治理各环节,真正实现了从“院长负责制”到“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实质性转变。
二、机构注力,为公立医院发展“搭好台”
立足市直公立医院职能职责和内设机构多年未系统优化的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围绕建设患者放心、人民满意的现代医院和赋予医院更大的自主权,整体重塑医院内设机构,实现了共性机构相统一、个性机构显特色。
实行限额管理。内设机构设置兼顾用人规模、管理幅度,对床位规模超过1000张的综合医院,内设机构控制在21个以内,其中管理幅度宽、诊疗任务重的适当增加1个;对床位规模不足1000张的综合医院,内设机构控制在18个以内;对床位规模不足500张的专科医院,内设机构控制在12个以内。
精干设置机构。降低行政后勤综合科室和业务管理科室数量,业务职能科室不低于内设机构总数的70%。整合党办、院办事务性职责使一家医院只保留一个办公室,顺应医院发展和患者就诊需要设立绩效考核、投诉管理科室,同时结合医院发展特色设置个性机构,将临床医技科室设置审批权限下放给卫健部门。
健全防控体系。适应疫情防控形势,强化市直公立医院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意外灾害事故等医疗救援任务和涉外医疗服务、重大活动医疗保障任务的职能担当,加强医院内部公共卫生、质量控制、感染控制职责,完善公共卫生管理、质量控制、感染控制机构设置,实现了公立医院疫情防控的闭环管理。
三、人才倾力,为公立医院发展“站好岗”
着眼破解市直公立医院用编矛盾、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全面推进公立医院人事编制备案管理,实现了编制内外人员同工同酬,为公立医院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供了坚强保障。
核定用人规模。根据市政府批复的市直公立医院床位数,按照床位与医护人员配比标准,核定公立医院用人规模5400名,各医院编制内人员计入用人规模总数,编制内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结构占比不低于总编制的85%。各医院在空缺的用人规模内,依据卫健部门核准的招聘计划,公开招聘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凡超出医院用人规模的不予备案、超出设定岗位职数的不予聘用。
建立备案制度。编制、人社、卫健部门联合发文明确了市直公立医院人事编制备案程序,设置了备案条件,由市直公立医院每年统一向卫健部门申报符合备案条件的人员情况,经卫健、人社部门审查确认的备案人员,由人社部门办理人员身份信息备案登记,编制部门办理人员实名备案手续并录入《安康市市直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备案管理册》。
解决后顾之忧。编制备案人员与编内人员待遇同等对待,按照事业单位政策评聘岗位、核拨工资、缴纳社保、提拔晋升、发放退休待遇等,在市直公立医院之间可以平行流动、交流任职,极大地改善了医院医生、护士、技师、药师人员结构,激发了备案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了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市直四家公立医院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在用人规模总额中占比超过92.6%,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373人,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4个、省级重点专科29个、市级重点专科43个;年平均诊疗人次47.4万人,医院床位平均使用率超过90%,年度行风评议均在良好以上格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