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采取“四减一优一强化” 努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时间: 2018-03-01 10:07 来源: 省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办公室

为确保全省“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计划”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宝鸡市狠抓工作落实,采取“四减一优一强化”措施,(“四减”:减资料、减流程、减时限、减费用;“一优”:优化服务;“一强化”: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努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一、在“四减”上下功夫,努力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近几年,市级各部门梳理编制了公布了“7单1图”,基本实现了“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晒在‘阳光’下的要求”。但现实中,群众办事“跑断腿”、“磨破嘴”、盖不完的公章、走不完的公文“长征”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问题就出在资料繁多、流程繁杂、周期太长、费用过高。今年,结合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专项行动,下“割肉”的决心,努力在“减”字上见实效。一是下大力减资料,去年全市开展了“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清理了一大批“奇葩证明、循环证明、扯皮证明和无谓证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实际情况看,可减的空间仍然很大,本次精减坚持应减必减、能减必减的原则,能在网上查到的、能通过相关资料印证的证明资料一律减掉,最终达到简明简约。二是下大力减流程,目前,许多部门仍采用传统的审批模式,有些事项本来标准清楚、要求明确,按标准审批就行了,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科员审了科长审、科长审完分管领导审,最后还要上局务会,表面上看似程序严谨、把关严格,其实是人为的拉长了审批流程,审批效率大打折扣,深受老百姓垢病。今年,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为契机,彻底进行一次全面流程再造,坚决砍掉一切不必要的环节,取消一切繁文缛节,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有些前置能变后置的要变后置,最终达到科学高效;三是下大力减时限,省上十大行动方案提出了“3560”目标,即: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项目建设许可证60个工作日,而且明确表示,仅仅是下限,要求各地市还要进一步压缩。这方面商事制度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效,工商登记由法律规定的15个工作日,缩短为1个工作日,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今年重点在施工许可证的办理时限上下功夫压缩,规划部门联合发改、国土、住建、环保、文物、地震、人防等部门组成攻坚团队,展开深入研究,通过提前介入、多评合审、多图联审、并联审批等举措,进一步整合办理流程,涉及部门主动配合,创新思维,创新手段,通过技术革新和流程优化切实缩短审批时限。坚决纠正不动产登记过程中存在的“中梗阻”、“推绕拖”等突出问题,全面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力争今年6月底前,所有登记要压缩到5个工作日以内。四要下大力减费用。清理一切不合理收费,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收费清理改革继续深挖潜力,落实好中、省、市各项优惠政策,推进减税降费。重点在降低企业用工、用水、用电、用气、供暖、物流等成本费用上见成效。清理规范涉企保证金,规范金融机构服务收费,凡中省规定之外的保证金、保障金、抵押金和担保金一律不得收取。进一步清理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和收费,通过减税降费和提升审批效率,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四减”行动,力争使我市行政审批做到资料最少、流程最简、时限最短、费用最低,从而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不断增强投资吸引力。

二、在“一优”上见实效,努力营造宜商宜居的投资环境。“一优”就是优化公共服务。“要坚定政府是为人民群众办事的”这一根本理念,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坚持“硬环境”和“软实力”两手抓。调研后认为,企业和老百姓找政府办事,最关心的是:“事在哪里办?找谁办?需要啥?花多少钱?何时能办好?”。优化政府服务,就是要紧盯企业和老百姓的关切和期盼,通过改革,给企业和老百姓带来更多便利和实惠。一是坚持用“最多跑一次”理念服务企业和群众。“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一个“牛鼻子”,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抓住它,就抓住了关键,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全国多地已经开展了“最多跑一次”改革,我市“最多跑一次”改革进展不快。今年要通过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群众最期盼、发展最急需的领域和事项入手,组织得力人员全面梳理,争取年底达90%的目标。二是要通过提升政务服务中心便民功能服务企业和群众。加快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审批事项和服务事项向办事大厅集中,提高入驻率,全面推行标准化服务管理,提升实体办事大厅服务水平。不断完善便民措施,按照分类分项精细化、模糊表述清晰化、标准文本示范化等要求,编制提供老百姓“一看就懂”的服务指南,通过办事引导,给老百姓提供更多方便。三是通过破解信息“孤岛”服务企业和群众。克强总理把政府目前的信息系统形像的比作蜂窝煤,孔孔都是通的,横向都不通。加快大数据建设应用,让数据为老百姓“跑腿办事”,为企业“贴心服务”是当前改革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我市“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调整增设了政务服务改革组,牵头负责全市政务服务改革和“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政务服务系统的数据对接运用,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统一申报、统一受理、统一反馈、一网通办和全程监督,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加快市、县、镇三级的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扩大互联网办事范围,市县各部门计在今年5月底前全部建立本行业的手机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建立“掌上办事大厅”,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办事成为可能。四是通过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服务企业和群众。充分发挥科教文卫体改革主阵地作用,努力打造宜商宜居的营商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公共产品和民生服务的供给能力,改进和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运动健身、助残养老、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公共服务,不断优化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五是通过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更好服务企业和群众。省委、省政府批准我市金台区、陈仓区和太白县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的审批服务模式,三个县区的行政审批服务局已经挂牌成立,市级各部门全力支持,加强指导,积极构建与县区行政审批服务局之间有机衔接,确保改革期间各项工作无缝对接。试点县积极探索便民服务举措,创新服务手段,健全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水平。注重总结提炼,成熟经验在全市推广,真正使点上“盆景”真正成为面上“风景”,从而带动全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水平提升。

三、在“一强化”上出实招,营造公平正义的市场环境。

“一强化”就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科学有效的监管是“放管服”改革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也是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根本保证。只有管得好,才能放得开。我市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以“双随机一公开”为抓手,健全完善全覆盖、广参与、全时空的部门联合抽查机制。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全面推行市场监管清单制度,将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事项全部纳入监管清单,厘清监管职责,明确监管程序,规范监管行为,实现行政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的无缝对接。研究推行分类分级监管,根据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风险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结合安全生产、质量安全、产品风险,探索实施市场主体分级、差异化监督管理。实施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建立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尤其要加大食品药品等领域的监管力度,实现食品从田间到餐桌、药品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化可追溯监管。二是创新监管方式。依托企业事中事后智慧监管云系统,加快实现市县和部门之间的数据传输,建立部门联合抽查、协同监管、联合惩戒机制。规范监管执法行为,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动态完善“一单两库一细则”,将随机抽查结果纳入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审慎监管,既防止因监管过当而阻碍企业发展,也要防止因监管缺位、失查失控导致不良后果。三是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坚决整治和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失信企业联合惩戒机制,全面推行行业“黑名单”管理制度,让失信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严格落实执法责任追究、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和重大执法决定合法性审查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切实规范执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