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编办用创新思路引进高层次人才

时间: 2017-05-15 09:35 来源: 汉中市编办

近年来,为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吸引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汉中市编办立足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拓思路、创新机制,在现有编制、人才、人事、经费管理的政策框架内,研究出台了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储备机制,为人才引进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坚持总量控制,规范编制使用。按照中省控编减编和“约法三章”的要求,汉中市编办采取多种措施,严格执行机构编制政策规定,探索建立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盘活机构编制存量,多渠道落实控编减编措施。一是强化机构编制制度约束。从紧从严控制机构编制,严格实行机构编制事项“集体研究、一支笔审批”管理制度,实现了全市编制总量“零增长”、财政供养人员“负增长”的预期目标。二是加强实名制管理。不断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加强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根据人员调整的实际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办理编制变动手续,实现了“四清两对应” 的工作目标。三是强化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机构编制12310举报电话受理工作,采取日常监督和专项督查等方式,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从严督促进行纠正和整改。

二、盘活编制存量,创新编制管理。为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在市级事业单位编制总量内调整出部分编制,作为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由市编办统一掌握、动态管理,专项用于引进推动产业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高层次人才和亟需紧缺人才的编制需求。一是实现机构编制动态调剂。为破解市直事业单位因人员满编不能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实际困难,采取“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保证重点”的办法,根据单位职责任务,对不同单位之间的人员编制进行优化调整,对职能萎缩的单位,人员编制相应核减。二是整合事业单位编制资源。以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抓手,撤销、整合工作任务相近的事业单位,收回部分编制。三是科学配置机构编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调查研究,对编制较多、职责任务较轻和职能萎缩、弱化的单位,收回部分编制作为储备编制。截止目前,市本级储备200余名机动事业编制,专项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亟需紧缺人才。

三、开通绿色通道,实行实时审批。在规范编制使用管理的基础上,与人社部门主动对接,开通引进人才绿色通道,在办理引进人才用编手续时,实行实时报送审批,以编制资源的“流动”,带动人才资源的“聚集”,使高层次人才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主阵地”充分施展本领、发挥作用。一是严格控制适用范围。以编委文件印发了《关于建立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储备机制的通知》,探索建立了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动态管理长效机制,明确规定市属事业单位、汉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所属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在空编的情况下,优先使用空缺编制;在满编的情况下,允许申请使用机动编制。二是合理设定人才引进条件。市属事业单位招聘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年龄在35岁以下,引进副高级职称及以上专业人才,年龄在45岁以下。三是严格规范使用程序。市属事业单位在人员满编的情况下,确因工作需要急需招聘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按照不超过近两年内自然减员人数且不超过单位编制总数10%的比例向机构编制部门申请使用机动编制,经编制部门对人员结构审核后,向事业单位下达机动编制,待事业单位自然减员到编制限额内,收回机动编制。目前,汉中市相关事业单位按照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储备机制,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近50余名,为汉中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