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安康市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具体业务活动。(一)粮油研究成果丰硕。水稻“秦康银丝”被授予植物新品种权,马铃薯“秦芋34号”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玉米自交系AY533、AY377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引进的香稻“19香”、玉米“安科849”通过陕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建立省级水稻种质源圃1个。(二)魔芋研究喜获突破。首次完成白魔芋基因组测序、组装注释工作,分析挖掘响应白绢病病害相关的基因和代谢通路。“安魔168”“安魔169”和“安白芋1号”魔芋新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一种生产珠芽魔芋实生籽的方法》等5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制发《安魔128栽培技术规程》等4项市级标准,集成轻质化魔芋盆栽技术和林下堆栽技术,为魔芋商品芋生产提供新模式。与贵州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建设“安魔128”千亩示范基地,加快“安魔128”在贵州地区推广运用。(三)茶叶研究新品迭出。围绕“安康果蜜红”产品加工技术提升工艺,完善了揉捻、发酵、提香等技术参数,《一种果蜜红红茶加工系统》等2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安康果蜜红”35类商标进入公示阶段,安康推广应用企业逾100家。成功注册安康白茶商标(安康白小蜜)1件。“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蒋家坪文创产品成功研发。陕茶研究院茶树种质资源圃建设加快推进,紫阳群体种质园得到有效管护。(四)菌类研究服务领先。羊肚菌实现冬季提前出菇,黄泥土条件下鲜品亩产超过800斤。采集野生木耳菌种7个已制备原种,培育木耳菌株42个,筛选出新的富硒基质配方3个。与随州市食用菌协会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建立院科技试验站1个,建立示范基地、示范点31个,指导申报省市重点项目4个,《食用菌新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获2023年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一种富硒香菇加工用烘干装置》等3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五)果蔬研究系统提升。收集猕猴桃野生种质资源59份,繁育杂交后代2000株,‘秦红’‘安鑫’2个新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康猕3号’通过省级林木品种审定初审。开展砧穗互作研究,筛选砧木材料20份,育成砧木新品种‘康砧1号’。制定安康市地方标准《秦巴山区猕猴桃栽培技术规程》《秦巴山区管理技术规程》等3项市级地方标准获得立项。合作项目《陕南秦巴山区猕猴桃特异种质资源利用及栽培技术研发与推广》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申报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其中1项获得授权。协办“第二届秦巴山区山地猕猴桃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累计培训企业、技术人员和果农200余人次。(六)加工研究众彩纷呈。《魔芋加工关键技术集成及产品开发项目》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主持修订陕西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魔芋凝胶制品》和3项安康市标准。完成《富硒魔芋膳食纤维系列产品的研制及其功能性研究》项目,优化了魔芋中生物碱提取工艺。开发“富硒魔芋益生固体饮料”。开展黄姜新品种选育工作,先后移栽西洋参13000株,建立黄精种苗繁育及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6个。(七)渔业研究方兴未艾。围绕“生态渔业倍增计划”目标任务,开展“桃花鱼全产业链体系构建及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以青田田鱼为主的安康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研究”科研课题。改造升级鱼塘18亩,引进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专业硕士研究生1名,渔业科研设施条件得到初步改善。(八)科技培训如火如荼。开展科技助春耕活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10个县(市、区)开展技术服务,制作实用技术短视频12条。紧扣全市打造富硒、有机农产品总体目标,采取邀请知名教授专家授课、基地+技术教学,结构化研讨等方式、对县(市、区)镇500名骨干农技推广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举办安康市第一期富硒茶文化培训班,对市直机关干部、茶文化从业者等100余名开展培训,20余家中省市媒体全程报道,培训图片直播浏览量达14万人,安康富硒茶品牌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九)对外合作力度加大。持续深化对外合作,先后与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镇江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广元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持续强化与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贵州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在资源共享、项目申报、科研攻关、科研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协作,聚焦各自优势特色产业,联合开展甘薯、魔芋、大豆、食用菌、猕猴桃等新品种选育研发,实现科研力量的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展科技服务70余次,惠及40余个单位和企业。科研攻关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7个,申请专利11项,制定发布地方标准11项、完成省市项目验收14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3项,转化授权专利4项,转化收益79万元。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科研信息化建设、管理和维护人员欠缺,限制科研信息化建设的进展。(二)改进措施:多渠道加大对科研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农业科研信息化建设。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依托南繁基地气候特点,缩短栽培选育周期,实现水稻、玉米新品种选育新突破。(二)建设阳光温室、无菌实验室,加快魔芋、食用菌、茶树杂交系筛选,实现新技术集成成果新突破。(三)创新青年人才任用激励机制,形成老中青交叉互补的人才队伍阶梯,实现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四)建立走出去、引进来的开放新模式,分批组织科研人员外出考察交流,扩展科研视野。同时利用试验基地开展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