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市阎良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西安市阎良区秦汉栎阳城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加强文物管理和保护,促进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文物管理、文物保护、文物抢救、文物发掘、文物宣传;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遗址推荐申报;秦汉栎阳城遗址区域内文物保护、管理、研究、利用和宣传等。 | |
住所 | 西安市阎良区蓝天路中段文体中心 | |
法定代表人 | 王小梅 | |
开办资金 | 2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西安市阎良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37万元 | 3.3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我所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在各级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阎良区文物局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聚焦文物保护利用体制改革和发展思路创新,探索文物高质量发展“阎良实践”,现将2024年文物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一、开展的业务活动(一)规划发展路径,工作成效显著深入学习领会各级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文件及会议精神,坚持贯彻落实关于“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主动科学规划发展路径,制作《2024年度重点工作作战图》,组织召开全区文物安全工作会议,认真履行文物安全工作职责,持续深化探索“六巡查、六跟进”工作方法,形成“系统保护谱新篇,活化利用展新颜努力探索文物高质量发展阎良实践”的经验材料被西安市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省委办公厅等进行经验交流,并于2024年1月11日获得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表扬。阎良区文物局连续四年荣获“全市文物安全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二)抓深抓实项目,推进系统保护一是推进栎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及保护区划编制。经过多轮次的专家评审和意见征集,通过区政府常务会审议,并报市政府审定。二是推进栎阳城遗址三号古城考古发掘坑壁加固工程。该项目已完成方案编制,上报市局备案,正在积极对接申请国保专项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三是推进栎阳城遗址环境治理项目。该项目已完成方案编制及上报工作,省文物局已批复,目前正在对接设计单位,修改完善项目设计方案。四是推进栎阳桥加固工程。该项目已完成前期立项、招投标及施工合同签订等工作,目前已进地施工。五是推进栎阳城遗址考古保护大棚(二期)建设。该项目已完成项目设计方案初稿,正在推进涉及栎阳城遗址三号城址核心区的城镇开发边界调整等相关工作。(三)扎实开展四普,摸清文物底数按照国家和省、市统一部署要求,及时成立阎良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制定并印发《阎良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动员大会暨启动仪式,集结全区26个部门精干力量,合力为“四普”工作保驾护航。邀请市考古院考古、测绘方面的技术人才,组建了一支专业普查队伍,配备RTK测量仪、无人机等设备,通过现场勘查、资料查阅、走访咨询的方式,采集文物本体边界坐标点、保护范围、建控地带等数据,按时完成了全区95处“三普点”实地复查和上传工作,并征集不可移动文物线索4处。11月,顺利通过西安市四普办初步验收,圆满完成普查阶段性任务。(四)严格落实政策,推进文勘前置严格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和文物勘探前置工作模式,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建设项目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与各文勘公司签订《文勘工作质量安全承诺书》,由区政府牵头定期组织召开片区化考古工作专题会议,建立文勘“专报”机制,实施“日调度,周汇报,月总结”制度,每周专题报送全区文勘工作进展,形成专报46期,全区共有涉及文勘重点项目76个,已完成文勘手续办理68个。建立专家研判机制和向上沟通机制,采取“一项目一方案”,优化考古勘探和发掘方案,为重大项目争取容缺办理机制,积极推动“大片区”考古工作。(五)加强巡查,抓实文物安全。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度、例会制度,落实文勘工作质量和安全承诺书,组织召开文物安全工作会议及2024年文保员培训工作会议,定期开展消防、防汛安全演练,持续开展文物安全巡查和联合执法行动,全年度开展文物巡查65次,对考古工地、项目建设现场检查75次,联合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巡查9次。全年未发生文物安全事故。(六)聚焦红色主题,保护革命文物。充分发挥北屯历史文化展示馆、武屯宏丰村社区博物馆、许景先烈士墓等铸魂育人和宣教功能,清明节期间,许景先烈士墓共开展清明祭扫活动12场次,打造阎良区爱国教育重要阵地;组织召开试飞院定向台保护维修工程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申报市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做好辖区内革命文物保护工作。二、取得的社会效益2024年,为深入挖掘栎阳城遗址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精髓,利用新年、端午、中秋等传统假日时间节点,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博物馆五进”等系列主题参观、研学活动,栎阳城遗址考古保护展示厅年累计接待参观游客12000余人次,使群众真切感受到栎阳城所蕴含的熠熠生辉的诚信、法治、改革、创新精神,有效提升栎阳城遗址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世界文化遗产日”等主要节点,开展文物宣传展示活动,印制并发放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册6000余册,并在文物陕西、文博西安等多种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扩大文物宣传影响力,营造浓厚的文物保护宣传氛围;联合阎良区人民检察院、新兴街道办、关山街办在栎阳城遗址、关山街办举行“文物保护检察研究基地”揭牌仪式,推动形成文物保护的新格局。三、存在的问题一是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积极性不高,公众文物保护法律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文物活化利用创新意识不足,宣传教育能力有待提升。四、整改措施一是围绕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将积极创新文物保护宣传推广力度,加大群众文保员队伍建设,提高群众文物保护意识,全面提高文物安全和保护利用水平,夯实文物安全责任。二是围绕活化利用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我们将创新宣传途径,利用好栎阳城遗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宣教功能,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策划打造非遗展示、研学等活动,通过多元化宣传推广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推活动,为阎良区特色文化传承的持续性、创新性、包容性提供有力支撑。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规划引领,筑牢文物安全防线聚焦文物“防、保、研、管、用”五个环节,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工作,推进《栎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栎阳桥加固工程,确保古桥安全;推动栎阳城遗址环境治理(一期)、栎阳城遗址三号古城考古发掘坑壁加固工程、栎阳城遗址考古工作大棚(二期)、栎阳城遗址微型消防站建设及腰张试飞院定向台修缮工程等重点项目,有效提升遗址的保护水平。(二)普查建档,夯实文物管理基础持续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建立全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名录与大数据库,实现文物资源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对19处反馈线索进行核实,完成4处新发现点位的信息采集及录入工作;提前谋划“四普点”认定,及时上报符合标准的点位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遴选名单;完成全区文物保护单位及不可移动文物点保护标志碑、界桩和公示牌树立工作。(三)巡查排查,强化文物安全监管针对我区主要以田野文物为主的特点,不断健全、深化文物、公安、街办等各单位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联防联控机制,重点对文物密集区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严厉打击各类文物违法活动,加大巡查频次,确保不可移动文物安全;严格落实“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考古制度和文物勘探前置工作模式,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对接协调,提高文勘手续办理质效,助力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四)活化利用,提升文化遗产传承内涵充分文物的文化内涵,加强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利用好文物的宣教功能,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策划打造非遗展示、研学等活动,有效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活化利用奠定宣传基础,为阎良区特色文化传承的持续性、创新性、包容性提供有力支撑。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