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咸阳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对全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幼儿教育的教育教学管理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 |
住所 | 咸阳市中华路中段市教育局院内 | |
法定代表人 | 何建锋 | |
开办资金 | 111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咸阳市教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61.28万元 | 23.99万元 | |
网上名称 | 咸阳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公益 | 从业人数 2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聚焦党建引领,强化思想建设。一是通过集中学习、分组研讨等形式积极组织党员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等,为教科研工作筑牢思想根基。二是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和“三重一大”制度,全年召开支委会研究“三重一大”事项15次,组织集体学习18次,培养预备党员1名,转正党员1名。(二)聚焦业务提升,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开展专职教研员业务提升“五个一”活动。在“五个一”项目选取上升级迭代,将“五个一”活动与重点工作有效融合。二是鼓励教研员深度研究。三是支持教研员外出培训,拓宽教育视野。全体教研员按照工作要求,多人次赴济南、合肥、成都、北京、南通等地参加省市级新课标、新教材等专业知识培训,教育视野不断拓宽,专业知识不断丰富,教研理念不断更新。(三)聚焦“三项常规”,强化统筹督导。5至6月,全体教研员按照2024年市教科研重点工作安排会要求分三个小组对各县市区“三项常规”学习落实情况进行专项调研。9月初,全室再次学习内化“三项常规”,形成“三项常规”落实情况督导检查指标体系。9至10月份分三个工作小组再次对各县区“三项常规”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四)聚焦教研活动,强化研修实效。按照年初工作计划,开展了2024年咸阳市高考备考研讨会、初中五科“聚焦核心素养赋能学考复课”观摩研讨活动、小学道法教学研讨会、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活动、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教学创新公开课征集等多场次规格高、范围广、收效佳的市级教学研讨活动,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五)聚焦职能定位,强化专业引领。一是思政引领。部分教研员先后赴礼泉、彬州、乾县、武功等为基层老师做思政课、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三位思政课教研员参与全市“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中大小“同上一堂思政课”教学指导活动,编写咸阳市思政教师“三百”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优秀案例集,参与我市“思政课”大练兵省级参赛选手选拔培训等活动。二是新高考引领。全室围绕新高考严密组织了高一、高二期末质量检测和高三三次模拟考试,邀请市域名师进行试题命制,全室同志下沉学校对考试过程进行全程督导,及时反馈质量分析数据,为一线教育教学提供了依据。聚焦新高考和新教材,深入全市23所高中,听评课300余节,召开座谈会130余场。三是新课标新教材引领。小学语文教研员担任省“践行新课标学科育新人”活动和2024国培计划项目评课专家,并作新课标专题培训,小学英语、初中语文、初中数学等多名教研员先后为旬邑、礼泉、三原、兴平、乾县、等县区作新课标、新教材专题培训,助力一线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六)聚焦教师需求,强化专业服务。一是助力省级评赛。对标各类省级赛项,先后组织了市级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展示活动、中职学校“说专业、说课程”暨“说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展示交流活动、STEM教育教学竞赛活动、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等活动,邀请专家现场点评指导,为参赛教师晋级省赛赋能蓄力。二是开展公开课交流活动。组织开展全市公开课交流活动,对县区推荐的843节公开课进行评赛,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三是加强课题研究指导。邀请专家对全市1368项立项课题和769项市级结题课题进行评审指导,逐一反馈评审意见,指出问题及修改建议。对省教育科研平台上传的194项省级立项课题进行逐一审核指导,2024年我市共立项省级规划课题126项,4项重大课题正在参与省级评审。四是持续办好《咸阳教育》。秉承“免费宣传、投稿、刊登、邮寄”的原则,持续优化《咸阳教育》编辑工作。二、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教学研究活动成绩和效果)2024年室内成员共参与完成陕西省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项目2项,省规划课题3项,成功立项省十四五规划课题3项,主持在研省十四五规划课题4项,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篇;1项教学成果获省十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名老师晋级省六批教学名师培养对象;70名同志获“咸阳市专职教研员业务提升‘五个一’活动综合优秀个人”;编写9科《2024年咸阳市普通高中高考备考复习工作指南》《咸阳市普通高中高考五月信息速递》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高考命题纲要解读》;38名教师在全省2024年“思政课”大练兵活动中获奖。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一)教研工作定位不够全面。从教研工作现状看,我市教研工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如只关注“教学”不关注“教育”,只注重“研究过程”不注重“成果凝练”,只研究“教法”不研究“课程”,只注重“理论传达”不注重“躬身实践”,只注重“碎片教研”不注重“整体发力”。(二)区域联动化教研不够经常。我市虽然与西安、宝鸡、商洛等地在部分研究领域有交流动态,但受教学理念、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影响,联动化教研还不够经常,活动形式较为零散,系统性、持续性的联动教研体系还未形成。(三)教科研成果较为欠缺。从各县区课题研究情况看,多数教师都能参与课题研究,但课题总体质量不高,研究成果实用性、推广性不强。且教师研究课题多用于职称晋级、评优树模,功利性较强,创新性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产出稀少。四、2025年工作计划2025年,市教研室将按照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工作要求,锚定三常规内化落实、新课标新教材落地见效新目标,在以下七方面重点工作上发力,为教育强市建设提供强大智囊服务和智力保障。(一)坚持党建工作引领。2025年,市教研室将从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廉政教育三个方面加强党建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确保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对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和规范性。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纪国法和廉政法规,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二)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依托我市教研工作实际,通过常态化集中学习、定期培训、域外研修等方式加强教研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培训,不断提升教研员的工作能力,推进教研工作实现“五个转变”。即教研目标上从“教学”向“教育”转变;教研内容上从“单一维度的教材教法研究”向“课程整体研究”转变;教研方式上从“自上而下的传达式”向“问题解决的导向式”转变;教研范式上从“基于个人的经验式”向“基于实证的研究式”转变;教研格局上从“碎片化的职能发挥”向“纵横联动、整体发力”转变。(三)创新教研活动载体。2025年,市教研室将通过开展命题培训、教学研讨、学术交流、示范课展示等创新教研活动载体,提升教研活动实效。一是邀请近三年省内外中高考命题专家对全市初中、高中教师进行命题专项培训,利用三年时间做到全员参训,引领教师研究命题方向,深层次理解新课标、新教材,提升自主命题能力。二是遴选市域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素养深厚、教育理念先进的“三级三类”骨干教师,成立学科指导团队,开展专题研讨、示范课展示交流等活动,通过活动引领中小学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三是与西安、渭南、宝鸡等地建立跨市域的教研体系,开展学术交流,促进资源互补,推动区域联动教研的常态化开展。(四)开展“三项常规”督导。结合市局“三常规一规范”总体活动安排,开展专项进校视导。2025年重点突出对“三项常规”中“教科研”板块的督导检查,在内容的针对性、形式的灵活性、活动的实效性上下功夫,帮助学校诊断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思路。(五)提升课题研究成效。按照“压缩总量、提升质量”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市级科研课题。一方面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就是课题”的理念,强化课题研究为教学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凝练一批具有前瞻性、开创性的研究方向,鼓励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组成研究团队,积极申报省市级重点课题项目。挖掘整理教研成果,注重成果凝练,形成具有创新性与实践指导意义的教学研究成果,在全市学校应用推广。(六)加强“两考”复课指导。一是出台《高考备考工作规范》。组织教研员、学科专家编写、论证、优化《咸阳市普通高中高考备考工作规范》并印发,指导市域内学校科学开展复习备考工作。二是开展高中联合大教研。邀请省内外知名教育专家与名师,为我市高中教师提供深入细致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了解新高考的动向,新教材高质量施教策略和高三复习备考策略。三是开展中考复课指导。组织开展2025年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复课指导,及时传达省教科院中考复课研讨会精神,对学校复课工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七)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一是组建全市高中教育联盟。通过组织联盟校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数据分析、统一教学研讨等,为高中学校搭建校际交流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助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是开展“结对帮扶”。继续组织教研员赴乡村薄弱学校开展“结对帮扶”等送教送研送培活动,尝试打造联片教研、网络教研、主题教研、项目教研等多元共存的教研新形态,帮助乡村学校和教师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