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渭南市群众艺术馆、渭南市非遗保护中心、渭南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积极开展全市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全市文化创作和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宣传、推介以及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筹管理、挖掘、保护及开发利用。 | |
住所 | 渭南市三贤路北段文化艺术中心 | |
法定代表人 | 田建 | |
开办资金 | 571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438万元 | 1510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6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规范使用印章、证书,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业务开展情况:全年线下免费开放服务27.2万余人次(其中到馆人次14.9万),举办线上+线下群众文化活动166场次:其中四进零距演出107场次,第十二届新春义墨进万家文化志愿者在行动3场次,其他文艺演出27场次,展览15场次,《故事渭南》讲座4场次,业务技能培训6场次,比赛2场次,新春诗会2场次,广场舞展演1场次,群众合唱展演2场次。其中,培训学校坚持守正创新,持续发力,全年开设了242个培训班,招收学员5660余名。组织师生走出教室来到公园、广场、社区、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特教学校等地进行互动式教学和社会实践,持续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公开课”“花儿朵朵美育课堂”教学活动。建成全民艺术普及三贤路社区分校,把艺术培训送到群众家门口。全年开展“四送六进”系列艺术培训15场次,实现了各类艺术培训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商圈的“点单式”文化服务。新春诗会、第十二届新春义墨进万家、正月里·新春文化大庙会、“特别有年味”短视频创作大赛、第五届广场舞大赛、“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2024年群众文化艺术培训成果展、2024年群众文化节暨文化馆服务宣传周系列活动,对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进行了直录播,扩大服务覆盖面,增强活动推广效果。10月前,又相继举办“歌唱祖国”大家唱群众合唱音乐会、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展演、“弘扬关中风情传承仓颉文化”书法(篆刻)、美术、摄影优秀作品展、“书写伟人经典诗词传承红色精神动力——毛泽东诗词书法册页展”等系列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大地欢歌非遗同行”关中五地市联盟非遗展演展示交流活动在关中城市间巡回展演,同时进行了渭南文旅推介活动,集中宣传展示了关中非遗独特魅力和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场观众累计5万余人次,直播在线观看群众累计400万余人,人民日报、中国文旅等20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渭南市2024年“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活动走进新疆伊犁,特色非遗展演精彩亮相,同时举办了渭南非遗摄影作品展。期间,田建主任以《渭南市群众艺术馆:“五位一体”全民艺术普及新实践》为主题举办了—期“渭南公共文化大讲堂”,向伊梨同行介绍了我市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经验,为两地文化交流搭建起新的桥梁。渭南市非遗展示传习馆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教育厅联合授予2023——2025年度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并成功入选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评选的“2024年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间”。节假日期间,传习馆正常免费开放,吸引群众来馆参观体验,年接待参访达4万余人次。4月20日,首届“华山论技”在西岳华山隆重举行,邀请全国各地的优秀戏法大师、非遗传承人共聚华山,一展身手。同时,举办了“传承非遗华山论技”华山戏法传承发展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和各地传统技艺大师,共同讨论“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传承发展”,为渭南创新性做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建言献策。开发文创精品,促进非遗文化产业引导力。一是开发了富平琼锅糖、合阳钰凝香、临渭倒缸醋3款“渭南好用心”非遗文创产品,并在1月份参加了上海行渭南名优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二是与高校合作开发的五个非遗项目20余件非遗文创产品亮相西安非遗文创展;三是推荐的渭南非遗文创华县皮影四件作品成为陕西省唯一入选产品亮相2024年全国文化馆年会。建设“两河一山”——渭南市非遗数据库。梳理我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资料,建设渭南市非遗数据库,进一步完善我市非遗名录体系数字化建档管理工作。目前已上传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123项,市级314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0人以及非遗地图等数据。召开年度“全市文化馆馆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联席会”。组织全市各县(市、区)文化馆馆长、非遗中心主任汇聚一堂,进行重点工作座谈交流,进一步激发新的工作亮点。落实走访调研结果建立人才资源库。近两年来,对全市文化馆做了充分的人才调研,统计了创作人员的作品获奖和发表情况,建立了“渭南市文化馆系统文学艺术人才资源库”,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培养和储备新的人才。运用市县联动工作机制高效开展活动。与白水县文化馆联动,开展“弘扬关中风情、传承仓颉文化”美术书法摄影展,联合临渭区文化馆共同承办了七夕巧娘活动,和潼关县文化馆共同举办入选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直录播的“四季村晚”活动。同时,今年中心还承办了文旅部在渭南两项培训和省馆一期非遗培训班,联动机制成效显著。2024年,中心积极推行“宣传+”策略,不断提升“大宣传”格局。截止目前已建有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官网)、“群众艺术培训学校”抖音号、“跟着非遗读渭南”抖音号、培训学校管理平台等多个宣传平台。全年共开展活动直播、展览、培训、网络投票等线上推广17场次,惠及141.06万余人次。累计完成公共文化云项目全民艺术普及活动相关直录播13场,“学才艺”精品慕课13门78课时,才艺直播课程13门78课时,新媒体宣传与服务推广活动5场,在线培训人员数量1500人,在线场馆及活动更新与推送信息350条,展示基层文创及非遗产品100个。加强对各类文化惠民活动的宣传,微信公众号全年发布信息430条,抖音发布98条,《渭南群文周报》58期,次月群众文化活动信息9期,累计服务人次约40万。全年在中省市各界宣传媒体发布信息76条,其中“文旅中国”发布信息12条、“今日头条”7条,《中国文化报》刊登信息3条、《陕西日报》1条、《渭南日报》12条,渭南电视台报道信息6条。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中心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吸引凝聚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我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坚持以“引人才、聚人才、育人才”为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对各县市区文化馆文学艺术创作人才进行了摸底调查,建立“人才储备库”,面向全市群文专业技术人员开办专业技能培训6场次,进一步提升了群文干部的创新能力。2024年中心工作得到中省市的肯定,获得中省市级奖项24项,其中中心主任田建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3月,省文旅厅印发通知,以《新时代文化馆的新作为——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推广中心工作经验。8月1日,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摘报》实践探索专栏以“创新非遗传承馆服务方式,推动非遗活态保护传承新实践”为题推广了渭南非遗传承保护的创新经验做法。“正月里·新春文化大庙会”和“趣学趣展示”两个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入选首批“陕西省优秀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原创广场舞作品《渭水袖风》在陕西省广场舞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在艺起”文化志愿服务队——“艺路同行微光如炬”项目(社会风尚类)在“志愿三秦行·建功新时代”陕西省首届“志愿三秦”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得银奖。《陕西渭南“全民学艺人人有艺”》案例获评2024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典型案例“文化融入美好生活类提名案例”。《“趣学趣展示”助力群众文艺繁荣发展——渭南的全民艺术普及创新实践》在2024年文化馆智慧化建设案例征集活动中荣获特色案例。中心和潼关文化馆选送的《古关古韵美潼关》参加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展演并荣获铜奖;中心和大荔县文化馆选送的少儿合唱《西游行》在陕西省“花开的声音”少儿合唱音乐会中荣获优秀奖。在中省级各类文艺展赛及理论征文活动中,中心业务干部创作的21部论文、书画摄影作品以及参与编排的广场舞作品先后获得中、省级奖项,并有17部作品在中国文化馆协会、《文化艺术报》《百花》等中、省级报刊和平台发表。专技干部创作编排的小品《黄河谣》、《原来生活这么美》、宣讲小视频《文化自信的非遗密码》分别在正月里·新春文化大庙会活动以及“渭南市‘强国复兴有我’百姓心聚场”文艺晚会登台亮相,受到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市文化艺术中心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职工共同努力,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责任目标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一)每年开展大型文化活动场次稍显不足。今后,我中心将提高开展大型活动的频次,以主办或承办形式举办大型赛事、展演、展览、展示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活动的知晓率、群众参与度和影响力,提升我市大型活动举办的规模、场次和力度,服务渭南群众。(二)中级(含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业务人员总数比例较低。今后我们将争取高素质人才充实到文化馆工作队伍当中,争取上级部门对我中心的人才扶持政策,不断提高职称评审比例,建设一支文化馆系统高素质、高层次人才队伍。面对以上问题,我们的计划是:一、用多种形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二、引进高层次人才,丰富文化队伍建设。下一步工作计划:1.整装待发,做好第六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2.谋定后动,做好全民艺术普及和场馆免费开放工作。3.守正创新,开展群众文化惠民活动。4.薪火相传,做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5.县市联动,推动全市公共文化协同发展。6.数字赋能,做好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