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永寿县> 永寿县文化馆

永寿县文化馆

发布时间: 2025-03-12 18:01
单位名称 永寿县文化馆
宗旨和业务范围 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文艺宣传<书刊借阅·影片和幻灯放映·板报制展>、文艺活动组织:<文艺演出组织·美术摄影展览>、文艺创作相关培训、业余创作<团/队>管理、业余文艺创作组织、村级文化室业务指导、群众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作品出版、开展文化交流、大众科普资料编辑、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收集整理与保护、(相关文化产业经营)
住所 县城北街8号
法定代表人 董小骥
开办资金 292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永寿县文体事业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54万元 158万元
网上名称 永寿县文化馆 从业人数  1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县文化馆以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宣传贯彻落实文化思想,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全民艺术普及为抓手,以品牌文化为引领,群众文化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现就2024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及2025年工作打算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2024年工作开展情况(一)节庆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节庆文化是为了进一步活跃节日氛围,为各项文化活动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一是积极参与永寿县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筹办工作,并组织监军战鼓展演团队展演助兴。二是举办了“龙舞新时代·喜迎槐乡春”永寿县2024年庆新春第十三届群众锣鼓大赛、“民俗社火”表演、广场舞大赛、综艺节目、互动式广场文艺演出、庆新春秦腔传统戏曲群众演唱会以及庆元宵综艺演出、灯谜、灯会相关活动,增添了年味,活跃了气氛,现场观众超过10万人次。三是参与组织了“放歌新时代·共唱祖国美”红色歌曲展演等活动,展现了永寿党员干部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精神风貌。(二)品牌文化引领效应明显。将品牌文化作为群众文化活动载体,进一步提质增效、示范引领,切实让品牌文化成为繁荣群众文化的“助推器”。一是承办了永寿县任哲中秦腔艺术协会第二届秦腔大赛(决赛),充分展现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二是举办了“秦风十里大地欢歌”咸阳市2024年夏季“村晚”示范展演暨“槐乡永寿·常来长寿”文艺惠民演出,“秦风十里·大地欢歌”咸阳市2024年“秋季村晚”示范展演暨永寿县庆祝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文艺演出。三是开展了永寿县文化馆服务宣传周系列活动。以“文化馆: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为主题,累计举办秦腔排演3场、舞蹈、走秀、声乐教学活动3场次、书法、国画各类活动8场次、线上线下累计服务人数6万余人次。四是组织参加了“大地欢歌·舞动咸阳”2024年第五届咸阳市广场舞大赛并荣获三等奖。(三)全民艺术普及形式多样。一是开展了2024年第一季度省级非遗项目“监军战鼓”、市级非遗项目“穿罗绣”全民艺术普及提升培训班。二是连续第七年举办暑期少儿艺术公益培训班,开展了舞蹈、绘画、书法、演讲与口才培训等课程,累计受益人数3000人次。三是开展了“龙舞新时代·喜迎槐乡春”2024年永寿县文化馆送春联活动。现场共创作了春联近千幅。四是开创性举办了中青年文化夜校,开设了书法、国画以及合唱等课程,受训人数3000人次,取得了圆满成功,被陕西电视台报道。五是选派专业人员外出培训学习。积极选派人员外出参加了2024年全市群众文艺骨干舞蹈培训班、全市非遗骨干培训班、群星奖创作等各类专题培训班,提高了专业人员及传承人的综合业务素质。(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开展。一是申报了2个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个第八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计划申报3个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同时,启动了永寿县第3批县级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普查工作,为下一步申报各级非遗项目打好基础。是举办了“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2024年永寿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展示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是组织市级非遗项目来家唢呐、省级非遗项目沙棘醋代表性传承人参加了市群艺馆“非遗绝活闹新春·欢欢喜喜拜大年”春节团拜视频拍摄活动,市级非遗项目永寿羊肉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赴咸阳为参加“第二届中国--土耳其民间友好合作对话会”的中外宾客制作永寿羊肉泡。是开展了“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非遗宣传走进五星村宣传活动,“感受非遗魅力乐享典雅生活”12.5国际志愿者日主题活动。是参加了“共享多彩非遗·魅力咸阳老街”非遗赶大集活动,即宣传展示了非遗项目,又进行了非遗产品销售。(五)数字文化建设进程加快。充分发挥“互联网+”效应,完善和充实文化馆微信公众号,积极推送、制作文化资源及各类文化信息,链接了国家公共文化云等平台,群众通过浏览微信公众服务平台鉴赏文化艺术作品、学习政策法规、传递文化信息、聆听理论讲堂等,达到文化资源共享。(六)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广泛。一是与乾县、淳化、三原文化馆联合举办了“秦风浩荡·国寿无疆”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书画联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有力实践。二是组织我县少年儿童参加“秦风十里·咸阳等你”咸阳市第七届少儿艺术季书画决赛,参赛的12名选手均获得奖项。三是永寿剪纸等非遗产品参加咸阳市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乾陵)展示展览活动。四是组织参加了“秦风十里·咸阳等你”2024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戏迷大赛”咸阳赛区初赛、决赛,并获得奖项。五是永寿麦花香手工艺花馍亮相2024“指尖上的非遗”首届咸阳市非遗面花作品邀请展。六是组织党员干部到县中心敬老院开展“关爱老人·让爱常在”中秋节慰问活动。七是迎接了江苏靖江、陕西省旅游协会、西安科技大学、培华学院、省人大等方面以及巴基斯坦友人来馆参观交流活动,同时,积极为县内相关单位、中小学、幼儿园的文化艺术及研学活动、文艺社团建设提供指导,在场所使用方面提供便利,促进了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七)免费开放工作成绩突出。充分利用公共文化场馆,进一步开展免费开放工作,丰富开放的时间、内容、形式等,让文化馆切实成为群众丰富文化生活的场所。文化馆群艺楼各厅室全年开放举办活动百余场次,服务社会1万余人次。二、存在的问题今年尽管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一定成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安建设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进一步满足了广大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但与周边发达县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我县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总体上仍然精品少、层次低,城乡间、区域间供给水平还有不小的差别,单一性、同质化的问题依然存在。基层文艺创作、表演等内容、形式还有待提高。二是文化馆总分馆制运行不够好,全县现已挂牌成立的各乡镇文化馆分馆7个,但阵地闲置、挪用挤占等现象时有发生,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不活,免费开放时间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三、2025年工作思路2025年,我馆将以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第六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为动力,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推动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佳绩。(一)打造特色品牌文化。继续办好中青年文化夜校,持续举办暑期少儿艺术免费培训,筹备好第五届青年歌手大赛、2026年“爱我永寿”新春诗会、庆元旦免费开放团队展演活动,巩固品牌文化建设成果,进一步提质增效、示范引领,切实让品牌文化成为繁荣群众文化的靓丽名片。(二)培育龙头节庆文化。一是全力筹办永寿县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春节元宵节群众文化活动。二是利用“五一”“七一”、“十一”、端午、中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庆,组织开展广场舞、秧歌展演、锣鼓展演、秦腔展演、书画交流等线上线下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三是开展好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军营、进企业、进广场、进农村等活动,使群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三)普及提高全民艺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辅导培训力度,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模式,积极选派干部外出参加继续教育及各类培训班。举办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培训活动。开展好“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活动、“非遗进军营”活动。举办好2025年第一季度“监军战鼓”集中培训,4月份的“书法进乡村”培训活动,组织参加7月份的全市广场舞大赛以及“群星风采•第十二届陕西省群文系统业务干部技能大赛”。(四)深度挖掘非遗资源。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一是进一步深入基层挖掘整理《泥塑彩绘》等非遗项目,积极申报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力争更多的非遗项目在省市有影响、在国家有声音。二是加强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的管理、培训等工作,引导沙棘醋、永寿民间剪纸等项目线上线下销售,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开展好全国第二十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展示活动,策划展演展示、非遗宣传等为抓手的系列活动。四是强化土梁油等濒危项目抢救性保护和具有市场前景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和传习工作。(五)切实强化数字文化。积极挖掘新的文化资源,筛选可参与直录播的项目,通过县内媒体、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开展宣传,提高群众对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成果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六)着力提升免费开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服务由“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进一步转变。切实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通过各种渠道,扩大文化产品供给,开展文化下乡等各项工作。加大文化馆免费开放力度,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