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陕西省环境调查评估中心

陕西省环境调查评估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3-11 08:55
单位名称 陕西省环境调查评估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环境调查研究服务。环境评价技术标准研究;环境评价报告审批前、危险废物异地转移、代处置风险、土壤承载的技术评估;排污许可、排污权交易研究及技术支持;环境经济损失评估、生态补偿政策、环境审计研究。涉及资质认可内容的以行业主管部门核定的内容为准
住所 西安市西影路112号陕西环保综合办公大楼13层
法定代表人 杨林
开办资金 878.88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052万元 1598万元
网上名称 陕西省环境调查评估中心 从业人数  5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中心紧扣省厅2024年生态环境工作要点及年度考核指标,积极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我省“三个年”要求,狠抓队伍作风能力建设,在提升环评全过程管理效能、推进环评制度改革和排污许可管理提质增效等多项重点工作中取得良好成效,并产出若干技术成果。整体工作汇报如下:一、工作完成情况(一)以系统化观念提升环评全过程管理效能一是持续深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运用。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要求,编制《关于贯彻落实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报送省委办公厅。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平台完成2次国家下发赋码数据的更新,截至12月23日,平台点击量14.8万次,为我省规划、建设项目分别提供1108次、8982次对照分析,以科技赋能强化成果应用和环评服务水平。配合省厅优化“标准地”区域空间环境评价内容,调度核实6批次生态保护红线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共计225个点位,涉及10市40余县,并完成全省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工作。二是不断强化规划环评管理。在技术与政策上强化规划环评管理工作,全年完成规划环评文件技术审查与复核21份。编制《陕西省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要点》支撑设区的县级以上政府审查工作,编制《陕西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三是严格技术评估与监管。评估方面,截至12月23日,完成建设项目环评文件评估与咨询109项次、辐射类项目42项次、排污许可申请表140项次、入河排污口论证报告17项次。监管方面,完成2022年第四季度到2023年下半年建设项目(含辐射类)技术复核175份,对15份存在编制质量问题的环评文件涉及单位和个人实施失信记5分。开发陕西省环境影响评价复核监管系统平台实现省厅网站连线,启动建设项目与规划环评文件在线复核。完成50个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效果评估,发现问题线索助力执法,启动地标《建设项目建设期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指南》编制工作。四是深入推进环评制度改革。持续开展前两批次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试点工作,围绕“免于项目环评手续”“告知承诺制审批”“打捆审批”项目环评简化、优化公众参与、推进“两证合一”和优化标准地等7项环评改革内容,完成10个园区试点效果评估与改革建议。2021年以来,前两批次6个试点园区67个项目实施了试点政策,涉及投资额90亿余元,夯实了园区主体责任、优化了营商环境,为试点政策进一步完善,产业园区联动试点和环评制度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技术支撑。以精细化服务推进环评全过程保障。一是坚持环评服务走基层活动。主动介入、靠前服务,以现场调研、咨询会、座谈会方式开展全过程环评服务,推进项目高质量落地。包括: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最新成果预判项目选址选线合理性;现场检查排污许可证与执行报告一致性、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与在线监测、企业竣工验收“三同时”与环评审批落实情况等;向企业宣贯最新环境管理政策,面对面解决环评文件编制问题等。全年靠前服务建设项目45个。二是提高技术评估工作质量。实施环评文件即受理即评估,评估审查同步。利用各环境要素与地理信息数据,结合卫星影像及遥感解译成果,优化技术评估现场踏勘环节,提高评估服务效率。三是强化环评政策指导。起草《陕西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要点(试行)》,修订《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24年本)》支撑环评管理工作。四是加强业务培训力度。全年举办全省环评审批服务管理、排污许可能力建设、重点行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优化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等培训班共6期。(三)以排污许可核心效能推进管理工作提质增效一是抓许可证质量。核发方面,2023年10月我省排污许可证核发权限调整以来,受理排污许可申请资料135家,截至12月23日完成现场踏勘和技术评估80家,同时对许可证核发问题跟踪研判并提出解决建议,打造省级评估“模板”。复核方面,逐月开展首次核发和重新核发许可证企业的质量复核,全年完成550家企业的审核工作,对存在问题分类统计、帮扶指导、跟踪整改;完成对187家企业许可证填报规范性、资料全面性、许可浓度和总量准确性审核。二是抓执行报告质量。不间断开展对企业执行报告准确性、环境管理台帐及监测资料的现场检查与问题帮扶;完成对拟申请绩效评级的145家企业执行报告的绩效审核;从全省持证满一年企业及达到重点行业绩效A、B级的249家企业中,评选出16家排污许可管理标杆推荐企业,形成《陕西省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标杆企业评估及管理体系建立项目工作总结报告》。三是以排污许可核心效能支撑大气污染防治。去年以来,中心高度配合大气专班,发挥排污许可核心效能,形成全省及关中地区2023年固定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统计表、污染物排放当量数据统计表等,综合分析关中地区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能耗水平、能效等级、绩效分级,形成重点企业“图谱”,为我省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管控等重大决策提供技术依据。同时持续开展发电行业企业碳排放管理工作,按月完成全省123家企业碳排放月度信息化存证的审核,协助省厅开展2023年121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报告的核查。(四)以科学评估与信息化管理推进入河排污口监管全年受理入河排污口论证报告评估咨询17项次,完成技术评估4份,提前服务报告10份。现场帮扶榆林3个煤矿企业,开展4市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现场核查,按期调度全省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情况。开展全国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信息化平台模块数据省级审核,完善陕西省入河排污口信息化管理平台企业填报模块,推进入河排污口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五)技术成果与获奖今年持续加大业务工作向科研成果转化力度。一是申报地方标准4项。包括《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技术规范》《陕西省入河排污口设置评估技术指南》等。二是获奖2项。《秦岭区域有色金属矿山尾矿库环境污染精准防控与协同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4年全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汾渭平原(陕西)大气固定源污染成因分析及治理技术》获陕西省环境保护可行技术奖二等奖。三是发表论文2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TOP1期刊《无机化学》一区发表影响因子4.3的论文1篇,在《水、空气、土壤污染》一区发表引用评分4.5的论文1篇。四是编制《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知识问答》一书拟出版。(六)其它技术支撑工作持续支撑省厅大气办、水处、土处等处室,开展秦岭区域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风险源调查评估与数据审核、焦化企业废气治理调研与超低排放改造、噪声污染防治、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等多项工作。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一)存在问题。一是多年来存在业务层面较广、技术层面要求较高、关键岗位人才不足的情况。二是中心重视业务工作较多、思想政治学习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较少。(二)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持续做好各类项目技术评估、复核与事中事后监管力度,狠抓环评与排污许可服务水平,助力项目高质量落地。二是持续做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动态更新应用及平台的完善维护。结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加强对规划与建设项目,尤其涉秦岭风电、光伏、水电、输变电等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三是细化规划环评跟踪评价机制,优化环评文件质量在线监管系统功能,持续开展产业园区环评联动试点和效果评估,推进实施园区环评智能监管。四是加大力度做好排污许可技术评估与质量复核,加大对企业的发证培训;开展排污许可数据分析、标杆园区创建、排污权交易等制度的衔接工作。五是加大对企业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编制培训,开展报告技术复核工作;持续做好全国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信息化平台省级审核。六是持续加强整体队伍综合素质,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训力度和对党员的党性教育,提升环评工程师和辐射安全工程师数量,加强全员勇于担当作为的工作作风。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