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西安市> 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中心

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5-27 10:03
单位名称 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提供服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与部、省信息网络的连接及信息交换·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系统维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的管理维护及于其他相关部门的网络连接、信息交换
住所 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28A
法定代表人 蔚国刚
开办资金 212.19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830.79万元 1964.05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2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对我中心事业单位负责人证书正、副本进行了补(换)领更换,没有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全年工作完成情况(一)推进“全数据共享”。2023年,按照部署安排和业务需求,建成了西安人社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内部数据互通和外部部门数据申请审核流程。一是纵向数据归集畅通。已累计向省人社厅实时归集22.6亿条数据,包含就业失业登记、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劳动监察等相关业务信息数据,为全省业务协同提供支撑。另外,对接市政务,对未同步库表进行确认与同步,目前已向大数据局成功归集32.26亿条数据。二是不断推进优化基础数据库。截至11月中旬,已完成4400多万人基本信息和33多万户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入库。对基础库中数据同步方式、平台升级、大屏系统、画像平台建设这四部分进行了优化升级,梳理并形成人社数据清单120余张业务库表,实现了基础库系统人社政策享受情况查询功能,并初步探索数据融合并赋能业务应用。同时,积极扩大跨层级、跨业务领域数据对接,明确数据更新、回流、规则,将现有146项数据资源挂载到西安人社数据共享平台供全局系统查询应用,强化了大数据反哺业务的数字化支撑力度。(二)推进“全服务上网”。全面建成以政务服务人社分中心经办大厅和人社公共服务平台相结合的人社业务线上线下经办服务体系。一是不断优化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对西安人社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升级,升级后实现了各渠道统一登录、统一风格、统一服务,同时也使数据传输更安全、平台运行更高效、业务监控更精准、系统优化更灵活,降低了公共服务运行风险。实现181项事项网上经办,全年累计为个人和单位提供服务1107.8万次。二是上线人社综合政务服务受理平台。为保障西安市政务服务中心人社分中心大厅经办服务,开发上线了“西安市人社综合政务服务受理平台”和“西安市政务服务中心人社分中心业务实时监测”平台。分别在综合受理区、网办区、自助区实现113项人社政务服务事项的受理与经办,提高人社经办运行效率,累计办件量64718次。三是优化省市协同就业一体化平台。通过整合省级部分业务系统与市级就业、人才、职介、培训等业务原有市级经办系统,全面升级市级人社经办平台,实现了用户权限的统一管理和系统资源的统一调度,业务数据统一存储,在完成省级要求同步上传业务数据的同时也为市级沉淀了大量数据资源。目前,省市一体化平台上线了22个功能模块、992个功能菜单。用户中心梳理整合组织机构数据4720个,注册经办用户997人,创建业务角色126个,日均登录500人次。四是建设智慧帮扶与12333智讯等特色模块。通过大数据比对和精准匹配个性化需求,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秦云就业进社区活动人员等帮扶对象提供“131”帮扶,并全程记录帮扶过程。截至11月中旬,通过智慧帮扶系统,累计帮扶132666人,帮扶301814次,发送帮扶短信27900条。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开展就业帮扶外呼11次,服务总量51406个,完成有效帮扶42090个。四是发挥12333咨询热线服务民生作用。截至2023年11月中旬,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受理各类来电1278168个,综合接听率96.26%。办理12345市民热线工单3994件,办结率97.77%。回复局微信公众号、局官网、局微博、“西安人社12333”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网上留言938879条。(三)推进“全业务用卡”。2023年,全市电子社保卡累计签发744.88万张,签发率57.32%,完成年度考核指标。一是不断夯实社保卡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优化完善现有社保卡经办系统,将各类共享数据充分应用到社保卡应用中。截至11月中旬,社保卡(含电子社保卡)已实现86项人社领域应用和10项医保领域应用,全市9252家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均可使用社保卡看病就医。同时,积极对接其他民生部门,在全市公共图书馆开通了持社保卡(电子社保卡)免押金借阅图书功能。二是持续优化社保卡服务。今年以来,在全市各区县(开发区)大力开展社保卡主题宣工作,累计开展社保卡主题宣传活动63次,共推送社保卡宣传文章105篇,开展社保卡宣传及上门发卡服务212次,累计服务2.3万人次,并在全市人社系统积极推动电子社保卡签发推广工作。在全市31个社保卡网点办理社保卡业务37282件、在13家合作银行1218个社保卡服务网点不断深化“全城通办、跨行通办”服务。同时,不断优化线上服务,已基本实现“零材料”办理社保卡各类业务,线上办理社保卡业务已达到23.29万件。另外,我中心先后与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广发银行、秦农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西安银行、中国银行10家银行合作开通社保卡免费邮寄服务,截至11月中旬,已成功邮寄社保卡158732张。线上开通亲友代办理亲友代办25334件,完成社保卡业务线上预约10353件。三是进一步强化社保卡管理。全面落实《西安市社会保障卡全流程管理细则》,进一步加强社保卡从申领到注销各环节的管控措施。不断推进与社保卡各合作金融机构的协议管理,多次强调严禁批量激活社保卡金融账户,杜绝社保基金安全风险。在与人社、医保参保信息,民政、卫健死亡数据比对基础上,向各合作金融机构发送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保卡核查清理工作的通知》,强调了死亡人员和省内未参保人员库存卡清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要求各银行按要求核查清理,截至目前,已累计销卡123435张。(四)巩固安全防线。始终坚守安全底线,不断强化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2023年,通过对数据中心机房老旧设备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中心机房硬件和网络技术基座的支撑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进一步保障了人社业务运行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坚持日常巡检、定期演练和重点排查相结合的风险防控机制,切实提升网络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全年没有发生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事故,总体平稳。二、工作成效亮点和措施(一)拓展人社公共服务智能化应用。对西安市人社局网上办事大厅、西安人社通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西安人社12333微官网、秦云就业微信小程序、西安人社支付宝端小程序进行全面升级试运行。建设西安人社公共服务平台专题服务区,提供个性化专题服务和特色服务。引入外部地图、人脸识别、智能文字识别、智能客服等智能化服务,在人社公共服务平台中进行应用。(二)拓展人社业务数据共享应用。目前已有35项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应用于人社28项经办事项中。重点体现在:一是社会保险基金风险防控和失业保险专项整治过程中,利用养老保险数据、死亡融合数据、社保基金稽核功能,实现事前控制、事中预警和事后监督,降低社保基金风险,提高社保经办业务的安全性。二是通过社保、税务信息共享,实现参保、缴费业务数据及时推送,为社会保险费税务统一征收工作提供数据基础。三是使用工商登记数据、乐业卡、公益性岗位信息等7类数据,提升全市城镇新增就业数据的准确性。四是使用脱贫劳动力监测信息,形成人群业务数据库,便于业务联查联用。五是使用高校毕业生学历数据,简化青年人才驿站和硕博人才业务经办流程,提高申请人员准确性。(三)拓展社保卡“一卡通”各领域应用。开通了社保卡借阅公共图书功能,已办理社保卡读者证2211张,借阅图书13166册。实现电子社保卡作为登录人社业务系统的身份凭证,提供大厅来访登记服务5023余人次。同时,在人社公共服务平台新增电子社保卡签发引导和宣传功能,单位用户可通过电子社保卡认证方式登录人社服务平台,有效推广了电子社保卡的签发。(四)智慧帮扶,助力就业。通过大数据比对和精准匹配个性化需求,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秦云就业进社区活动人员等帮扶对象提供“131”帮扶,并全程记录帮扶过程,便于我市各类就业服务活动的动态监管。截至11月中旬,通过智慧帮扶系统,累计帮扶132666人,帮扶301814次,发送帮扶短信27900条。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开展西安乐业卡与青年人才驿站乐业补贴使用情况抽查、就业困难人员及失业人员就业状况调研等外呼帮扶11次,服务总量51406个,完成有效帮扶42090个。三、下一步工作打算按照部、省“数字人社”规划与建设思路,逐步推进西安市数字人社建设步伐,一是加强人社领域的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质量,加大大数据的收集、分析、使用力度;二是以“政策找人”“政策找企”为突破点,全面提升人社智能化服务模式;三是做优做强省市协同一体化平台全人社领域的整合工作,并持续推进业务信息系统风险防控;四是深化安可替代工作,加快数据中心机房国产化改造和应用适配,开展密码改造和测评工作。五是稳妥做好二代卡到期后延期更换工作,大力推进换发三代社保卡,同时加快推进电子社保卡签发。六是加大社保卡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保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规范社保卡发放和应用管理,让社保卡服务更完善、更便捷、更贴心。七是积极推进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工作,探索形成本地社保卡特色应用,让广大群众享受加优质的社保卡“一卡通”。八是进一步优化12333热线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能,创新服务方式,加快智能化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加多元化优质的咨询服务。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