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西安市> 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

发布时间: 2024-04-28 09:16
单位名称 西安博物院
宗旨和业务范围 保护文物古迹,弘扬民族文化。举办各类文物文化展览,开展国内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雁塔及其古代建筑群进行保护维修管理·对西安博物院景区实施养护、维修和管理
住所 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72号
法定代表人 甘洪更
开办资金 5093.15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西安市文物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6711.94万元 6243.19万元
网上名称 西安博物院.公益 从业人数  129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了变更登记,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业务开展情况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增长2%以上2023年,我院游客接待量210.9万人次,同比增长447.23%;接待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和社会团体138批次、3082人。举办各类公众教育活动64场,线下活动累计受众人数近5000人;线上发布公益音频课30期,累计受众人数2000余人。西安博物院“优秀传统文化进万家”活动走进学校、社区、政府机关、部队等17家基层单位,服务观众1300余人。打造“博物馆之城”文化品牌通过在文物与历史活态演绎的道路上不断推陈出新,在讲好传统文化故事的基础上推出趣味互动、手工制作、夜游、博物馆探秘及各类研学课程等多样服务产品。馆藏文物参与外展8次,借出文物282件组。依托馆藏文化元素,打造了火爆出圈的传统节日、数字文创、唐小西、影视剧、展览、游戏等系列文创产品累计36类400余款。配合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成效”相关工作本年度我院通过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购买帮扶产品16批次,包括食用油、大米、猕猴桃等助农产品,共计92670元,坚持优先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助力脱贫攻坚。春节前夕,组织前往骆峪镇红旗村开展走访慰问。申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展览等相关工作我院积极申报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丝路琉光——从地中海到长安的古代玻璃艺术”展览入围初评范围。今年举办“大展宏‘兔’——癸卯(兔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2个临时展览,同时恢复专题陈列“三真六草镂月裁云——中国古代书画精品陈列”。推出《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展览数字化线上虚拟展览,已完成“网游西博”虚拟展览升级方案,史君墓三维虚拟展厅交互展示方案。原创展览“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获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持续做好全院安全生产及安全管理工作与部门负责人、商户、施工单位等签订《安全生产治安防火责任书》42份、《动火作业安全许可证》2份,并与全院职工签订责任事项。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等专项活动,组织安全知识专题讲座、消防知识讲座、普法讲座,开展消防应急演练、预防暴恐袭击演练。积极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今年与未央区教育局、延长县文旅局等6家单位共建教育基地。与小雁塔小学共同策划校园展览,编写青少年讲解词,培育小小讲解员;走进小雁塔幼儿园、陕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开展“趣”读博物馆、“博物馆里来探宝”等系列博物馆教育课程。举办继续践行“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纪念活动。走进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等10所高校,开展以“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国际博物馆日系列宣传活动。做好“5·18国际博物馆日”陕西省主会场活动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陕西省主会场设在西安博物院,为配合做好该项工作,我院高度重视、全员参与,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申请2023年陕西省“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立项,严格做好项目招标及验收工作,积极配合召开协调会10余次。我院联合西安城市观光车公司推出全国首辆博物馆主题观光车“博物馆号”,活动当日,《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展览开幕、周秦汉唐四位虚拟数字人物上线、元宇宙科技展示、文创体验、社教互动、非遗展演、真人秀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随之启动,为观众打造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夜间文博盛宴。“文博之夜”活动及“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展览在《中国文物报》进行整版宣传,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文汇报等30多家媒体同步宣传报道,在其它媒体平台传播转发92.3万次,在人民日报、新华网等直播平台上吸引超百万人次线上“云”游博物馆。(八)持续做好馆藏文物及世界文化遗产小雁塔保护管理工作,稳步提升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水平持续对遗产核心区和文物保护范围内的小雁塔本体及相关古建、附属文物、古树名木等进行监测与保护。推进小雁塔监测预警平台升级建设,开展小雁塔自动化监测工作,在小雁塔安装地震预警终端,按期填报《小雁塔——世界遗产监测年度报告》。修复古籍《事文类聚》《康熙字典》等8册约540张书页,其中约160页因破碎严重预计年底修复结束。完成49袋文物的清理修复,清理出大小兵俑59件。对院内石碑拓片进行修补覆膜;濒危古旧字画抢救性保护修复项目已完成结项验收工作;吕后陪葬坑彩绘陶器抢救性修复项目方案已通过评审。2023年我院科研论文产量19篇,包括核心论文5篇、省级期刊论文6篇、国际性报纸1篇;参与编撰专著1部。组织学术讲座6场;成功立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市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1项。召开院刊专家征询会,扎实推进我院院刊创办工作。(九)依托馆藏资源,加强与社会力量合作,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我院累计与80余家第三方公司跨界合作开发多元化的文创产品,今年与文创公司、游戏公司、出版社等10余家公司开展合作,中秋节推出“长安宁多喜乐”文创月饼以及折枝碧玉盘,紧跟热点推出联名华服,与唐锦研究院联合推出的唐锦系列桌旗和菜单被今年中亚峰会国宴选用。同时,通过跨界合作开展“地铁遇见博物馆”“邦兴文达礼遇碑林”等系列活动,将博物馆的展示场景延伸到大巴、地铁、机场等空间。积极参加西安(杭州)文化旅游推介会活动、西安(苏州、上海)文化旅游推介会活动、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等推介活动,我院文创产品先后获得西安文物主题文创产品大赛金奖、优秀奖,“第四届陕西优秀文创作品评选”二等奖、优秀奖,第二届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暨百家博物馆文创产品终评会优胜奖等荣誉。推动“西安博物院南院”共建工作,探索“一院+N馆”发展模式我院积极推进“西安博物院南院”共建工作,结合西工大博物馆建设整体要求,先后4次组织召开历史与文化馆展陈工作论证会,外聘专家与院方、校方共同成立工作组,开展文物展品调查整理、资料查询收集、实地调研考察和展陈大纲编写等相关工作。目前,已完成展陈大纲思路框架编写和我院兵器类文物清单的整理。同时,我院与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两馆之间、两地之间在博物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利用新媒体积极拓展宣传渠道,增强博物馆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西安博物院微信公众号和订阅号全年发布信息157条,总关注人数132.97万人,阅读量77万次。官方网站访问量123.3万人次。微博全年发布信息1200余条,关注人数47.6万人,多次上榜全国文化政务微博榜前十,陕西省微博影响力榜前三;“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话题浏览量达814万次。今日头条发布宣传稿和视频30条,在人民日报、腾讯、西安发布等平台直播30余次,抖音发布视频13条。我院在《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中综合影响力排名第16位。连续入选中博热搜榜“百强博物馆”,二季度榜单排名第30名,同时在“陕西省热搜50强博物馆”排名第3位,宣传推广成效显著。存在的问题西安博物院作为保护和传承周秦汉唐历史,传播和延续中华文脉的重要文化场所,是目前国内少有的集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和现代化展馆于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无论是可移动文物藏品,还是不可移动文物在数量和特色上优势明显,在西安博物馆行业举足轻重。场馆建设之初原为文物库管工程,因博物馆事业需要,后改为市级博物馆项目,于2007年建成开放。院馆藏文物有11万余件(组),陈列面积仅有5500平方米,在同类副省级城市的市级博物馆中规模较小,馆藏文物保护环境、办公场地、展陈设施等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以帮助文物保护管理和研究利用成果全面施展,博物馆公众教育职能进行充分发挥。三、下一步工作思路我院将进一步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传播,做好博物馆“五进”宣传教育工作,开发完善品牌教育项目,拓展线下线上教育新阵地,推出特色精品展览,积极研发游客喜爱且具有西博特色的文创产品和精品研学课程;同时,推进博物馆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加强数字化、智慧化博物馆建设,向人民群众展示“活”起来的文物,讲述好、传播好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遗产故事。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陕西省文物局颁发,审核时间:2018年5月2日)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1.受奖惩情况:第二届全国文博百强文创产品单位;命名首批西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2023年陕西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等。2.受诉讼情况:2023年共接受、提起法律诉讼2起。3.受投诉情况:共接到社会投诉192个。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2023年2月接受王省会捐赠墓志及石刻文物13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