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3年主要业务工作1.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规划。围绕铜川市中药材十四五规划,年初组织召开全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会,提出“调品种、优区域、强管理”的发展思路,对全市中药材产业链发展提质增效和延链强链做出具体安排。印发了2023年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要点,明确工作任务。2.开展品种引进,建设育苗基地。为提高中药材经济效益,优化中药材品种,充分发挥道地药材的地域优势,着力解决我市药争粮地矛盾,我办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从河南卢氏县引进大颗粒连翘品种,在耀州区药王谷智慧农业有限公司药材基地开展驯化育苗,苗成活率98%,长势良好,为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同时以黄芩、党参、丹参、连翘、黄精、苍术等道地适生品种为主,建成种苗繁育基地3000亩,特别是黄精、苍术等珍稀高价值药材也在我市大规模种植成功,“耀芩1号”黄芩品种通过初审评定,有效地缓解了种苗稀缺和品质不过关的问题。3.强化技术推广,发展中药材产业。为提高药农种植水平,多形式多渠道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培训与服务指导。一是组织市、县技术骨干、企业参加全省技术培训。二是针对我市中药材生产实际,组织重点种植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开展中药材林下种植、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及仿野生栽培技术培训。三是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引导药农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加强规范化管理,发展高质高效中药材示范基地。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6期,共培训200人次,服务指导群众500余人次。4.开展试验示范,推进技术创新。为了解决“药争粮地”问题,稳定中药材面积,我们积极组织技术骨干探索丹参垄作栽培、粮药套种、林下种植等新技术、新模式。在瑶曲开展玉米+苍术间作示范,在印台区开展玉米+柴胡、玉米+牛蒡子套种示范,通过示范种植,研究探索粮药复合种植有效模式。特别是我们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开展放线菌在丹参垄作栽培中的作用试验研究,亩产丹参达1.6吨,亩产值6500元,亩纯收入5000元左右,开辟了整年生药材高质高效的新路子。5.加强产销对接,拓展市场信息。我们积极开展中药材保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现已生产出金银花茶酒、艾灸发热带、艾绒被、菊花茶、黄精茶、黄精酒、连翘茶等大健康系列产品,并组织各区县及种植加工企业,赴安徽亳州考察中药材市场,了解市场行情,对接销售,拓展市场,获取前沿信息,并组织中药材技术人员及种植、经营企业参加杨凌农高会、农民丰收节、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展会,积极推介我市中药材及产品,提升市场占有率。6.培育产地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中药材产地加工是我市中药材产业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随着中药材种植规模的扩大,为了提高中药材生产效益,今年,我们对规模化种植的优势品种,加强培育产地加工企业和合作社。集中力量培育铁龙村苍术、药王谷黄芩、药王艾业艾草、佰益源黄精、富秦专业合作社连翘等5个在产地药材发展具有示范引领,实行种苗供应、技术服务、收购、鲜精加工及贮藏为一体的企业和合作社,这样不仅延长产业链条,更好地保障中药材的品质和药性,而且在销售环节也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有助于推动道地药材优势品种的高质量发展。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在粮药争地的矛盾中,我办通过开展技术创新、技术培训及服务指导、中药材种植试验示范与推广等工作,目前已建成“定制药园”6个,省级中药材乡村振兴示范基地1个、知名药企铜川药源基地3个、中药材产地加工基地15个,“耀州黄芩”“宜君党参”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制定发布地方标准2个,正在制定地方标准1个,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万亩,野生抚育面积10万亩,中药材产量8.41万吨。三、存在问题:一是粮药争地矛盾突出,中药材面积总量扩张的难度很大。近年来,得益于惠农政策的刺激及药材行情较好的影响,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连年递增,药材80%都种植在耕地或基本农田,随着国家耕地政策收紧,为避免耕地“非粮化”,这些药材随着陆续采挖,将逐步退出耕地(基本农田)。要确保中药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在林地、荒地上开辟新战场。(二)市场品牌效应薄弱。从总体上看,我市中药材材品牌化程度还不够,品牌意识不强,中药材以原材料及初级加工销售为主,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不深,赋予的文化内涵比较浅显。缺乏知名区域品牌,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拳头品牌和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较低。药王孙思邈历史悠久,但其“故事”传播力度不够大,其农业文化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将药王故里中药材打造成真正的知名品牌仍需加强。(三)产地加工及贮藏能力不足。大部分药材采收后,都要及时通过晾晒、烘干、去杂分拣后销往市场,这样既能保证药材的品质,又能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这就要求必须就近建设一批晾晒、加工车间、贮藏设施,而我市这方面的能力不足1/10,加之精深加工更是寥寥无几,药材采收后更多的只是销售原料,对产业拉动作用不强,这是目前产业发展中的一大短板。四、整改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以提质增效为重点抓好中药材生产。分时段、分品种、分区域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以道地药材生产为重点,积极研究推广新技术、新模式,充分利用荒地、荒坡、林下种植,稳定中药材产业,提高中药材经济效益。二是积极支持产业化联合体发展。重点在产地加工上做文章,集中力量培育在产地药材发展具有示范引领,实行种苗供应、技术服务、收购、鲜精加工及贮藏为一体的企业和合作社,延长产业链条,多渠道增加中药材产业的效益。三是千方百计扩展中药材销路。通过陕西省中医药文化节、农高会、全国农交会、丝博会、广交会等会展,组织企业展销推介,解决大宗药材销售不畅的问题,实现产销两旺,扩大“药王故里”影响力。五、下年工作计划:一是建好种苗基地,满足发展需要。根据今年中药材发展思路,为适应不与粮食争地的要求,重点繁育黄芩、丹参、党参、连翘、大艾、金银花等适生种苗的同时,加大苍术、黄精等稀缺药材种苗的研发繁育,形成稳定的规模化优质苗种供应基地,为药农提供质优价廉的种苗。二是打造规模化生产基地,夯实产业链基础。 按照“培植龙头、壮大规模、稳定基地、带动农户”的要求,引导中药材种植主体由一家一户零散种植向有技术、有资金的企业、大户规模化种植转变,由耕地向山地转移,由单作向套种转换,为中药材产业链发展打好基础。三是加大技术试验研究,推广种植新模式。以柴胡、黄芩、苍术、黄精、连翘等为主,开展林药、粮药套种技术研究,探索合理的套种模式,扩大放线菌在丹参及其它药材中的应用范围。四是开展野生保护和抚育基地建设,推广仿野生种植,以中药材龙头企业、中药材合作社、种植大户为主体,以封禁、人工补种等形式,开展野生中药材的保护和抚育。五是加大中药材产品推介力度,树立品牌拓宽市场。利用多种展会,组织以黄精、连翘、丹参茶(品尝)、大艾(体验)等为主的招商推介活动,加强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拓宽市场,促进销售,稳定价格,扩大“药王故里”中药材在全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