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延安市> 延安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延安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4-22 10:52
单位名称 延安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教学改革研究;中小学、幼教方法探索;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检查、教学质量、办学水平评估;指导市直中小学和县区教学研究;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检查和指导;勤工俭学安排、检查及校办产业管理;中小学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指导。
住所 延安市宝塔区北关师范路
法定代表人 刘志聪
开办资金 110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延安市教育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03.16万元 389.16万元
网上名称 延安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4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本年度,在市教育局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主要开展了以下业务活动:一、开展的主要工作(一)强化政治学习,党建统领全局一是以“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为主题,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着力抓好“三个结合”;二是建立了“周周分组学、月月集体享”学习机制,做到以学促思,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三是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2023年总支书记讲党课2次,召开总支委员会9次、全体党员会6次、专题民主生活会1次、组织生活会1次,讨论党建工作、开展党员教育、加强组织建设、强纪律作风等教育工作,全体党员干部撰写政治笔记人均2万字、心得体会86篇。(二)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业务水平一是优化队伍,为教研队伍注入新力量。招聘3名教研员(均为研究生),4名教研员获得“省级教科研先进个人”称号。二是加强理论学习。征订了教育教学报刊杂志50多种;购买了《教师培训师专业修炼》等书籍;开通了中国知网学习账号等为教研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采用“学文件明确方向,学理论更新理念,研“课材”厘清目标”三层学研方式,全面加强理论学习,全力提升教研员业务水平。三是加强业务培训。2023年先后派出70多人次赴省内外参加培训,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并在全体职工大会上交流分享学习成果。中心采用“学思享”一体化的外培策略,达到一人学习,全员共享的效果。每位教研员业务笔记书写量人均达2万字以上,撰写并分享心得体会50余人次。(三)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协同创新发展一是与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合作共建,实现项目共研,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促进的校地联盟发展新路径,保障了教研队伍的理论支持。中心有4名教研员被延安大学聘为“硕士研究生兼职指导教师”;二是依托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进一步探索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推进职普教育协同发展;三是借助延安市教育学会学科专业委员会和学科中心组,积极开展学科专业化教育教学指导工作。在吴起县、志丹县开展学科专题培训会2场,教学指导活动4次。(四)提升服务效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一是集中培训。全年举办学科集中培训10余场,现场参训教师达3800人次,有5次培训采取线下与线上直播的方式开展,线上学习人数达1万多人。二是送教送培。深入县区学校开展送教送培、教学视导服务活动,全年共入校培训50多场次,做示范课80多节,听课指导500余节。三是专项培训。为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开展了课题研究专项辅导13场,培训教师2000多人。四是视导调研。2023年,中心教研员对吴起县、志丹县、子长市、宝塔区等30多所学校进行教育教学调研指导工作;均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和教育决策提供了科学参考,得到县区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普遍认可。随着教研员素养和本领的不断提升,中心教研员张琰、陈孟军,石榕、高文娟受邀参加榆林市教育教学视导活动,受到视导组的一致好评。(五)搭建交流平台,发展师生优势特长开展了基础教育优秀论文成果评选活动、全市普通高中数字化实验操作技能培训和竞赛活动、陕西省第三届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与设计案例市级展评活动、基础教育精品课优课评选、陕西省第二届教科研机构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等评选活动,从不同领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500多人次被推荐参加省级参赛或获得市级荣誉称号。(六)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教师科研力2023年,中心对课题研究工作提出了“四要”原则,先后组织省市级课题立项评审、结题鉴定等大型活动6次。全市申报省级课题174项,112项省级课题获批立项(其中市教研中心立项2项),省级课题立项率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36项省级规划课题通过评审结题;立项市级规划课题308项、微型课题888项,359项市级规划课题和811项微型课题顺利结题。全市有近2万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老师们科研积极性高,研究能力提升明显。创新工作形式,凸显教研特色1.赓续红色文化,落实立德树人。一是启动专项课题研究,挖掘延安精神内涵。全市立项“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专项课题519项,其中规划课题207项,微型课题312项。通过课题研究,将延安精神与教育教学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有效促进课程思政。二是坚定政治方向,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召开了延安市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推进会,参加了延安--沈阳联袂课程思政教育活动之“学习劳模精神传承红色文化”交流研讨活动,举办了“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暨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研讨会,推进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探索新时代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实践路径。2.乡村振兴教育,名师引领行动。2023年5月,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延安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在全市十三个县区乡村薄弱学校开展了“振兴乡村教育--名师引领行动”送教送培活动。目前,已完成13个县(市、区)27所学校送教送培工作,累计上示范课354节、作专题报告142场、受训教师5544人。“振兴乡村教育--名师引领行动”取得圆满成功,在全市反响强烈,提升了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了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3.教研赋能成长,名师引领发展。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延安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推出“教研赋能成长名师引领发展”教研大讲堂活动。此项活动采取“线下+线上+回放”同步进行,内容涵盖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包括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教研教改、学校德育、家庭教育、科学教育(学科融合)、综合实践、教学评价、考试命题等形式多样的教研宣讲主题,至今已成功举办8期,线上参与学习人数近4万人,社会反响较好,对深化教育改革、拓宽教师视野、积累教学经验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进一步发挥了教科研对教育事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了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4.搭建教研平台,提升教研员能力。延安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设立延安市宝塔区第四中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宝塔区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宝塔区创新实验小学和宝塔区北关小学五所学校为教科研实践基地校,作为教研项目载体,凝聚基层学校力量,发挥好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构建研修共同体,促进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协同共进。全年累计听评课268节、示范课65节、专题报告30场、受训教师近1000人,受到了五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八)优化教研环境,做好服务保障一是争取经费,全面优化教研工作环境,建成了远程录播教室、网络直播平台,加快了教研工作数字化建设,打开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工作新局面;三是强化宣传,提高单位影响力。通过延安教研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大力宣传中心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对教研中心的认同度,延安教研微信公众号发送宣传文稿38篇、市网络中心发布报道4篇,编辑出版发行了《延安教育》4期,社会对教研工作的支持明显提高。(九)获奖受聘情况中心总支委员会被市教育局评为“优秀党组织”;2名党员被市教育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有16人获得市级及以上奖励;4名荣获省级教科研先进个人;2名选入市级德育专家库成员;教研员有12篇论文在市级以上期刊发表;有45人次被省、市、县、校聘为指导专家称号。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一是社会效益。中心组织开展集中培训、送教送培、线上研修、专项培训、区域大教研等活动,效果好,影响大,受益教师多达4万余人,大大提升了社会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二是经济效益。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更换了会议室桌椅,建设了远程录播教室,全面优化了中心办公环境,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三、存在问题在总结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教研员配备仍然不齐,限制了对艺体劳、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综合实践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二是教研员培训学习不够系统,视野不够宽阔,指导服务水平相对不够;三是“振兴乡村教育,名师引领行动”送教送培辐射面还需扩大,还需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持续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四是“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成果转化进程还需加快。四、整改措施及下步打算针对以上存在问题,采取以下整改措施及下步打算:一是继续协调解决教研员结构性短缺问题;二是用好多功能录播室,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多元教研活动,提升信息化教研水平;三是继续争取“国培”“省培”等高规格培训,全力提升市区县教研员业务水平;四是加强专兼教研员项目管理,全面推进开展全市“学科+”大教研活动;五是继续开展“振兴乡村教育•名师引领行动”送教送培活动和“送培回头望”工作,进一步扩大辐射面和跟踪点,巩固送培成果,强力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六是推进教科研实践基地校工作,探索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法以及学科融合的实践研究;七是强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培训工作,推动我市新高考教育改革落地见效;八是大力推广“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教研教改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九是全力打造“教研赋能成长名师引领发展”延安教研大讲堂,发挥教科研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十是继续加强市县校“三级”教科研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推动完善“项目+课题+教研”融创教研体系。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