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汉滨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编制全区农业技术推广规划、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承担全区粮油、蔬菜等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及业务培训工作;承担全区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服务工作;承担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监测预警与防治,农业危险性有害生物普查与监测工作;承担土肥技术应用推广、耕地质量提升和保护、土壤检测、测土配方施肥等工作;参与全区耕地资源普查,提出耕地保护补偿与改良的技术措施。 | |
住所 | 汉滨区南环路63号 | |
法定代表人 | 韩宜 | |
开办资金 | 233.46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汉滨区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33.46万元 | 162.0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6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情况;于2023年5月按规定申请变更登记了开办资金。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在汉滨区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全力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召开了稳定粮食安全及撂荒地治理工作推进会,分解粮油生产任务,建立9套台账,做到应种尽种、宜种尽种;落实各级党政领导抓粮食示范点责任制,建立区级领导包抓点47个11631亩,镇办领导包抓点233个30286亩;建成10个核心示范区和试验区;持续稳步提升北山万亩优质米基地;开展线上线下农业科技大培训,宣传粮食安全及各项惠农政策,推广各项种植高产技术,累计达300余次,培训人员达万人。(二)全力推进建设蔬菜保供基地。进一步加快全区蔬菜产业发展步伐,保障全区蔬菜供应,有效调节蔬菜市场的有力抓手,新建蔬菜保供基地300亩。推进以天瑞塬公司为龙头的富硒蔬菜产业链,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科技支撑、生态优先、产业融合”的原则,通过“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模式,利用订单农业带动联盟村发展蔬菜产业,实现蔬菜产业链融合发展。同时,链主企业天瑞塬被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CAQS-GAP)试点生产经营主体。(三)稳步提升魔芋产业。2023年全区巩固建设魔芋万亩镇4个,千亩村3个,新建市级魔芋种芋繁育示范园3个,区级魔芋种芋繁育示范园4个,种芋繁育基地1000亩,培育龙头企业1个,建设魔芋产业链重点项目3项,落实魔芋政策性保险52000亩。(四)北山万亩优质米基地成效显著。加强对基地水电路渠等配套基础设施及粮食收贮、烘干、加工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企业申报SC及创建绿色产品品牌、产品销售等扶持。同时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小块并大块,宜机化改造等,进一步提升基地机械化覆盖率,降低生产成本。利用各类展销会、博览会积极宣传北山优质大米,引导中原财淼源农业开发公司申报国家特质农产品标志,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五)持续推进绿色防控。全年粮油病虫害累计防治总面积231.7万亩次,实施统防统治124万亩次,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1.1%,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0.5%,病虫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认真落实“五日一查,一周一报,特殊情况随查随报”的制度,发布各类病虫情报18期,上报重大病虫害发生防治周报、旬报和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普查等电子周报60期次、鼠害监测资料9期次,病虫防治中、长期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短期预报准确率达100%,有效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六)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一是耕地土壤污染防治,连续3年对全区受污染耕地开展了农艺调控、退耕还林、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多项治理措施均取得了较好成果,通过农产品和土壤协同监测数据显示部分受污染耕地已初步符合国家要求。今年共采集农产品样品100个、土壤样品50个,开展耕地土壤污染低累积度品种筛选试验24个,试验样品已送检。二是狠抓化肥减量增效,建设“三新”技术示范区3000亩,布设肥料利用率试验4个,完成国家级和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土壤样品采集30个和农户施肥情况调查100户。三是强化秸秆综合利用,2023年争取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资金620万元,并对相关镇办和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进行技术宣传指导12次。(七)全面落实产业奖补和重点项目。2023年,富硒粮油产业共申报奖补资金1122.8730万元,根据富硒粮油产业奖扶政策,对经营主体申报的奖补项目类别,与区统计局委托第三方逐镇抽查核实。蔬菜产业共下达产业奖补资金500万元,确保蔬菜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实施省级设施农业项目,由天瑞塬公司建设的净菜加工厂及配套建设项目100万元,建设净菜加工厂,并购置配套生产设施设备。利用国际农发基金项目新改(扩)建悠源、盘龙山魔芋加工厂,支持巴山佳芋新改(扩)建魔芋产品加工。(八)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引进安康秦叶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鼎源农民专业合作社、睿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社区土地720余亩,今年扶持社区玉米、油菜等籽种1000余公斤,发展大豆玉米复合种植350亩,纯种大豆400亩,蔬菜苗5万余株,蔬菜种植300亩,经济烤烟120亩,林下天麻150亩,羊肚菌种植20亩,实现社区产业多元开花,以土地流转、劳务用工、产业销售等方式激发农户产业热情,增加农户经济收入,有效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九)获得上级部门表彰奖励。被全国农技中心通报表扬为《2022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数据采集先进单位》、被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表彰为《2019-2022年度全国魔芋产业重点县》、被陕西省委农办表彰为《全省“三农”工作优秀调研成果》、被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保工作站评为《2022年度全省农业环保先进单位》、被省园艺技术工作站评为《2022年度蔬菜及设施农业信息监测先进集体》、被省种子工作总站评为《2022年度试验示范先进单位》、被省植物保护工作站评为《2022年全省植保工作先进集体》、被安康市委农办表彰为《全市粮食生产先进县》。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23年完成(预计)粮食种植面积59.7万亩,产量14.91万吨,完成油菜种植面积23万亩,较去年增长2.71%,产量3.44万吨,较去年增长1.69%;完成大豆种植面积6万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1.5万亩,超额完成省市扩豆任务面积;全年治理撂荒地1.7万亩;蔬菜完成种植面积28.54万亩,产量45.78万吨;魔芋种植面积15.95万亩,新增魔芋面积1万亩,其中商品芋种植12.2万亩,种芋种植3.75万亩,超额完成市对区下达面积;种植食用菌780万袋;中药材种植面积3.01万亩,产量2.2万吨;申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全面完成农业农村各项重点工作目标任务。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差。水、电、路、渠等农田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多数土地的条件差,土地细碎化严重,机械化耕种程度低,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大、比较效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各项产业的发展。2.自然灾害及野物危害威胁较大。近年自然灾害频发,伏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导致粮食严重减产,丘陵山区野猪等野生动物对粮食作物威胁较大,严重影响粮食收成和产量。3.粮油产业链不健全,粮食晾晒场地、烘干设施缺乏,大量的粮食收获后无法晾晒,粮食加工厂极少,加工能力有待提升,产品竞争力不强,粮食收购机制不健全,经营主体规模化种植粮食贮运及销售环节缺乏政策支持。4.产业奖扶办法出台较迟,部分产业项目下达较迟,导致部分产业错过最佳种植期,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部分项目开工迟,进度达不到预期。(二)改进措施。1.持续落实稳粮扩豆增油。严格落实粮食生产党政同责要求,持续抓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北山万亩优质米基地建设,巩固撂荒地治理成果。开展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玉米增密行动技术经验、试验记载及总结工作,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不断完善富硒粮油产业链。2.推进富硒蔬菜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职业菜农培育、标准化生产、产业联盟组建、数字农业建设、蔬菜精深加工等工作。打造“汉滨富硒菜”区域品牌,发挥产业联盟和富硒蔬菜产业链的作用,拓展市场空间,增强蔬菜产品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持续推进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建设,积极开展“三新”技术引进示范,持续做大做强蔬菜产业,打响蔬菜品牌。积极调整蔬菜基地生产方式,融合乡村休闲旅游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3.做优做强魔芋产业。继续开展魔芋技术指导及产业技术培训工作。做好魔芋肥料、品种试验,田间管理,试验记载等工作。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市级魔芋种芋繁育示范园认定工作。4.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院地合作为基础,拓展合作范围,重点在粮油、蔬菜、魔芋、食用菌、中药材的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延伸技术服务链条,吸纳种养能手、“土专家”、“田秀才”等乡村能人,加快建设乡土专家工作站,统筹优势力量,合理调配技术资源,形成线上有专业院校出成果、中间有农技部门抓推广、线下有乡土力量搞服务的“三线并行”技术服务模式;加快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支持经营主体提供工厂化育苗、机械耕种采收、植保防治等专业服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带动产业发展。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围绕“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农产品提质增效,以扩能、增效、增收为目标,着力提升粮油、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加快产业链建设与完善,深入推进农业绿色转型、产业融合发展,做到面积总体保持稳定、产量稳中有增,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