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汉滨区> 汉滨区文化馆

汉滨区文化馆

发布时间: 2024-04-18 17:37
单位名称 汉滨区文化馆
宗旨和业务范围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普及文化艺术知识;组织、指导群众文化活动,辅导培训文艺骨干;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保护、传承工作。
住所 汉滨区解放路23号
法定代表人 郑杰
开办资金 58.91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汉滨区文广旅游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00.19万元 58.91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2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于2023年11月按规定申请变更登记了开办资金和法定代表人。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在汉滨区文广旅游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1.做好场馆免费开放工作。一年来全体干部坚持轮流在节假日值班值守,确保场馆免费开放安全有序,全年共开放3650小时(每日10小时计算,午间+8小时工作),来馆活动人次约为8259人次。2.组织策划乡村村晚系列活动。紧密配合文化股工作,完成“大地欢歌”系列活动的策划、指导和组织实施工作。以“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为主题,为建民办徐家沟村、张滩镇奠安村策划并协办村晚,指导江北办、茨沟镇等镇办完成村晚活动。3.开展各类文化培训、展览活动。一是针对青少年儿童先后举办了各类免费培训9个门类共90场次。二是举办汉滨区中心城区未成专干业务能力提升培训5场次。全年共举办各类线下培训班次159个班次,培训6741人次。三是开展各类展览10场次,服务9860人次。4.加大文化宣传工作力度。为了持续增强汉滨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力,一年来完成汉滨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以莲之心诗吟汉滨”中秋诗会活动线上大型直录播共4个场次,并制作相关精品拆条节目20条,同时在学习强国、陕西公共文化云平台、本馆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等平台进行推广,服务总人次达94115人次。5.注重数字化项目建设。全面完成2022年度、2023年度陕西公共文化云——汉滨区基层全民艺术普及服务提质增效项目建设,并通过专家组验收。2022年度数字化项目建设列入全省项目建设亮点,并向省文化馆数字办提交亮点工作小结。一年来,在数字化项目建设方面卓有成效。6.注重非遗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抓好非遗项目名录、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对具有价值的非遗项目、优秀传承人进行挖掘、登记、指导、培训,全年指导3人申报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省非遗中心尚未批复),指导“粽老头”粽子制作技艺、张氏幻术等4个非遗项目申报第十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指导邱永萍、李丽等12人填写第八批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资料以及组织申报。7.注重非遗挖掘和利用,做好非遗保护工作。为切实抓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开展各类非遗活动。成功举办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第二届省级非遗项目“安康花鼓子”展演、汉滨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展演活动、第三届省级非遗项目“安康花鼓子”大赛、第二届省级非遗项目“八岔戏”大赛、第二届市级非遗项目“大筒子戏”大赛、首届省级非遗项目“安康小场子”大赛。其中,各大赛共征集到参赛视频作品200余件,并培养、挖掘出年轻传承人60人。8.强化非遗宣传、让更多群众了解非遗文化。为加强群众对本土非遗产品的认识和了解,一是全力推广本地非遗、文创产品,上报20件非遗、文创产品的详细资料至陕西省文化旅游厅,在陕西省惠民平台集中展示、销售;二是组织“五里稠酒酿造技艺”“王彪店黄酒酿造技艺”“泸康酒酿造技艺”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多次在城区、景区开展展示、展销活动;三是让非遗走进社区、景区、校园,让更多人了解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各节日开展非遗表演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9.强化非遗培训、做好非遗传承工作。举办传承人培训班,提升传承人素质、技艺,全年举办传承人培训班4次,培训130名非遗骨干。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做好国家级推广文化品牌项目“文化小康再行动”,全年累计线上服务活动209场(件)次,806847人次;线下活动394场次,服务118686人次。办好馆办刊物《香溪》,全年四期杂志按时完成出刊任务共向社会各界发送4000册。与27个镇办分馆联合开展了“万副春联进农家”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共举办春联义写活动104场次,累计服务人次17777人次。设计策划好“少儿艺术节”“社区文化节”“春节文化展演”等活动。积极落实区政府关于纾困帮扶工作要求,我馆联合吾悦广场举办了5场次活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取得良好社会效应;组织“五里稠酒酿造技艺”“王彪店黄酒酿造技艺”“泸康酒酿造技艺”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多次在城区、景区开展展示、展销活动;在节假,参与和承办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群众文化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助推文旅融合工作。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存在的问题:因无馆舍专项建设经费和免费开放经费不足,导致场舍设施设备老化陈旧,很多文化服务活动无法开展,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改进措施:各方筹集资金,对馆舍环境和文化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艺术需求。四、下一步工作思路。1.三项任务:一是以国家一级文化馆为目标任务,做好保二争一的各项准备工作。二是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总任务,做好文化馆总分馆相关工作。三是以创建非遗示范区为目标,做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2.五个品牌:继续擦亮五大品牌,一是志愿者服务品牌“文化小康再行动”项目,打造成省级品牌。二是文艺创作品牌《香溪》,进行改版,扩大覆盖面,影响力。三是干部考核品牌“三亮三评三运用”,发挥指挥棒作用,调动干部积极性。四是节事品牌“民间艺术节展演”,打造成有影响力的节目品牌。五是群文品牌活动“假日文化月”,为群众做好服务。3.两个提升:一是促进文化馆主阵地服务水平大提升。二是促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