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省地质灾害中心)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省地质灾害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4-18 16:27
单位名称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省地质灾害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防治服务。地下水动态监测评价;地下水资源调查勘查、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评价以及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地质灾害调查、预报预警与专项防治技术指导;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及地质灾害会商网络系统和气象风险预警平台建设。(业务范围中涉及资质认可内容的以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内容为准)
住所 西安市雁塔北路100号
法定代表人 郝光耀
开办资金 2436.3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238.76万元 1132.61万元
网上名称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省地质灾害中心)http://www.sxsigem.cn/ 从业人数  90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度,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并按规定申请年度报告,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高标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安全保障(一)积极推进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建设。一是明确了由省自然资源厅管理,院技术牵总,环境总站负责日常,汇聚全院专业技术力量的工作机制。二是确定了地灾值班值守、调查评价等12项主要工作内容。三是以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组建由全院100多名技术人员相互配合的专业技术队伍。(二)高效率完成主汛期地质灾害值班调度。一是由站领导带班、固定人员值班、多个科室专门支持的值班调度工作机制经过2023年汛期的实践,不断完善成熟。二是开发了地质灾害视频调度系统,实现了视频点名调度。累计叫醒14万人次,指导转移群众22万人次。三是完成了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道“8·11”山洪泥石流等6起自然灾害应急调查,有效应对25轮强降雨期间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指导各市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5起,其中8起入选2023年度全国典型案例。(三)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准确性、及时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是在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基础上开发了市级和县级预警系统,实现了省级预警到县,市级预警到镇,县级预警到村。目前市级预警系统已在全省推广使用,县级系统在镇安县和宝塔区试用。发布省级预警产品86期,发送预警短信44.67万条。二是提升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平台的智能化水平,集成了监测预警信息、省级气象预警、卫星遥感成果,研发了“陕西地灾”APP、“地灾群防”APP;研发了雨量提醒系统,实现了暴雨以上自动预警提醒。全年研判190次、会商86次、趋势预测51次,指导处置预警信息3.7万余条。(三)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示范研究,探索地质灾害防治新模式。一是在文安驿镇、桥沟街办开展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在镇安县和宝塔区部署了地质灾害风险区普适型监测预警试点研究,支撑全省地质灾害双控试点工作。二是在全国率先开发了双控信息化系统,全省风险区管控责任体系初步实现了智慧化管理;研发了全国首个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数据库,起草了全国首个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信息化技术要求。三是全面总结双控项目经验,创新提出了双控“十化模式”,编制双控工作手册,支撑省自然资源厅印发了全省地质灾害双控工作通知,建立双控清单和责任体系,在全省推广。参与编制的全国双控指南已由自然资源部发布实施。(五)持续做好地面沉降地裂缝监测评价,服务关中城市群建设。一是在加强西安地区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向咸阳、渭南和宝鸡等关中主要城市拓展,实现了由人工向自动化监测的转变,建成了陕西省地面沉降地裂缝监测信息系统平台。二是系统研究了缓变型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和成因机理,划定了特大城市(西安)地面沉降风险区,开展了大型物理模拟试验和预警阈值数值模拟研究,为城市地质安全提供保障。三是支撑完成了新一轮地下水禁限采区科学划定,首次编制了《西安市地面沉降地裂缝监测年鉴(2003年-2022年)》,为政府决策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服务国土空间规划。二、统筹水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服务全省水资源管理一是开展全省国家级、省级及矿山地下水监测及运行维护,确保了监测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连续性和完整性。率先完成二期工程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前置手续,得到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肯定。二是查明了关中盆地地下水降落漏斗分布,总结了关中盆地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建立西安市重点区溶质运移模型,预测了西安市重点水源地铁锰离子变化趋势。三是完成了生态环境部陕西省国控地下水72个点位丰水期和枯水期3581个样品采集任务,受到了生态环境部检测中心、黄河流域局以及国家总站专家的一致肯定。三、抓住矿山生态修复新机遇,服务秦岭地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开展了陕西省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与污染状况调查评价。一是完成陕西省涉及黄河流域的西安、榆林、延安等市82县1852个历史遗留矿山图斑实地调查,系统查明了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图斑生态破坏、植被破坏及污染现状,建立了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图斑问题调查数据库。二是完成了1852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基本状况单矿山图斑评价和区域综合评价,形成了陕西省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基本状况评价一张图。三是查明了窟野河流域水土理化性质及现状,分析了煤矿开采对矿区水土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及影响结果,完成哈拉沟煤矿采煤塌陷区2平方公里的多期无人机正射影像拍摄,总结了煤炭开采诱发地面塌陷发育规律。(二)建立了秦岭区域矿山生态修复成效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建立了3级22个指标因素的秦岭地区矿山生态修复成效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为服务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有效探索。二是作为地方牵头单位,联合中国地调局西安地调中心等单位申报的省部共建项目《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技术体系研究》已获自然资源部批准立项。四、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地质环境监测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完成与长安大学共同承担的国科基金重点项目野外调查,服务陕南秦巴山区防灾减灾。依托国科青年基金项目,开展陕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二是完成全省煤矿区地下水监测运行维护、煤矿采空塌陷防治技术研究和华州区高陡岩面复绿技术研发。开展陕北煤矿区水土环境、地表变形、土壤离子等研究,获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1项。三是成立科技创新平台办公室,专人负责平台日常工作,科研项目纳入平台管理。2023年资助开放课题15个,召开开放课题中期评估会。积极筹备学术论坛,发布了1号通知。五、存在问题一是地质灾害防治、水资源调查评价、矿山生态修复三个业务板块发展还不够均衡。二是地质灾害技术支撑在装备建设和科研能力上还有短板。三是科研团队建设和带头人培养工作还有待加强。六、2024年工作计划(一)建实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中心,提升地灾防治技术支撑能力。(二)建强两个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力争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三)统筹推进水资源监测评价与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资质类别:1、危险性评估,资质等级:甲级,证书编号:612018110168,有效期至:2025年3月16日,发证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资质类别:勘查,资质等级:甲级,证书编号:612018120386,有效期至:2025年3月16日,发证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3、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编号:00122Q33834R3M/6100,有效期至:2025年6月30日。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秦巴山区滑坡成因机理与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星地一体地质灾害数据实时传输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分别获得自然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获得绿色矿山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获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1项;获得专利授权3项,发表SCI论文15篇,参与编制标准2项。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