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延安市蔬菜技术服务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广种植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编制农业技术推广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组织、检查、指导农技推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蔬菜、蔬类产业技术开发和服务;农业科技推广、宣传和培训。 | |
住所 | 延安市宝塔区马家湾 | |
法定代表人 | 杨永春 | |
开办资金 | 11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09万元 | 322万元 | |
网上名称 | 延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公益 | 从业人数 29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规违法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本年度,在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业务工作完成情况粮食安全:2023年,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22.8万亩,较上年增加2.2万亩,增长1.0%,粮食总产73.2万吨,较上年增加0.8万吨,增长1.1%,完成玉米增密度面积62.1万亩,超任务面积24.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2.7万亩,超任务面积5.8%。播种油料作物8.14万亩,完成目标任务7.9万亩的103%。玉米播种面积119.0万亩,较上年增加4.4万亩,增长3.8%,谷子播种面积22.2万亩,较上年减少0.7万亩,减少3.1%,大豆播种面积28.7万亩,较上年增加0.5万亩,完成目标任务28.6万亩的100.3%,薯类播种面积33.5万亩,较上年减少2.5万亩,减幅6.9%,设施农业:全市新建设施基地11099亩,达到目标任务的110.99%;其中建成日光温室6236亩、大棚4863亩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03.39%和121.57%。完成老旧设施改造10176亩,达到目标任务的101.76%。新建成高标准露地菜基地6010亩,达到目标任务120.2%。新建和提升集约化育苗基地6个,将年育苗能力提高到1.8亿株。全市瓜菜播种面积51.35万亩,同比增长3.9%;瓜菜产量161.94万吨,同比增长6.0%。二、工作成效粮食生产:1.强化组织领导。我站及时成立粮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开展项目申报,方案制定,组织实施,协调调度,考核验收和总结上报等工作。同时成立由市县两级农技专业人员组成技术指导组,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与巡回指导。2.及早落实任务。2023年,以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23年粮食生产工作的通知》(延政办函〔2023〕25号),将全市220.8万亩粮食生产任务逐项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4月中旬和8月中旬,市委、市政府分别组织召开了全市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和全市保秋粮强田管暨“一喷多促”作现场观摩会。3.注重技术培训。印发了《2023年粮油生产工作要点》、《延安市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实施方案》《延安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施方案》《延安市玉米旱作密植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和相关技术要点。并成立了由市县技术骨干组成的延安市粮食生产技术服务团。结合农时季节积极应对春季低温寡照、夏季高温干旱、秋季持续降雨等自然灾害,强化跟踪服务与技术指导。据统计,全年累计举办现场培训观摩会7次,各级各类技术培训36场次,生产技术指导48次,发放技术资料4500余份。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0%以上。4.搞好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小视频、微信群等媒体,宣传报道好经验、好做法,对标先进、寻找差距,解决难点、疏通堵点,为促进粮食生产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全年粮食生产工作先后多次被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农业农村部政府信息公开网、陕西日报、学习强国、今日头条和延安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设施农业:1.强化安排督导。2023年3月底,我站组织召开了全市设施农业产业链建设工作会。5月中旬,市农业农村局印发了《延安市2023年设施农业产业链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6月13日,我站又召开了设施农业产业链建设工作推进会。下半年,我站紧紧结合重点任务和农时,依托全市设施农业技术服务团,多次安排深入生产一线,督促指导产业链建设各项工作,确保目标任务圆满完成。2.注重项目申报实施。积极争取陕西省千亿级设施农业专项资金和市发改、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支持。2023年共确定产业链重点项目18个,计划投资2.68亿元。截止12月底,完成项目建设16个,完成投资2.58亿元。全市共争取省级千亿级设施农业项目资金1340万元、市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设施农业产业链资金1490万元,为产业链建设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3.狠抓技术培训与指导。组建了延安市设施农业专家服务团,共吸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延安大学和本地专家及优秀链主企业负责人共30名,确定了42家新型经营主体为设施农业产业链专家服务团服务对象。通过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掌握技术需求,开展精准服务,并经常性的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现场指导与培训,特别是针对大风降温、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及时印发指导措施5次,共抽调560多人次深入生产一线进行指导,发放30多万元的增温块、烟熏剂等防寒物资,确保了生产安全。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654场(次),培训菜农及基层技术人员2.2万人(次)。通过“我是延安”APP“延安百万农民线上大培训”平台,开展设施蔬菜视频培训6期,点击浏览达239万多人(次)。4.扎实开展瓜菜新品种试验示范。2022-2023年度,我站共征集引进黄瓜、番茄、辣椒、茄子、西瓜、甜瓜和草莓等七大类瓜菜和特色水果新品种60个,共推荐瓜果蔬菜优良品种12大类41个品种供广大大育苗企业和农户参照。2023-2024年度的设施蔬菜、西甜瓜、时令水果新优品种试验分别安排在宝塔、安塞和甘泉三县区共4个点,共99个品种,目前已全部完成定植,田间表现良好,各项试验的观察记载等工作顺利进行。5.大力开展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一是重点推广了以“三改一提”为代表的设施农业核心关键技术。全市完成老旧设施改造10260亩,二是加快推广以“一新二改三化”为主的露地蔬菜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全市共实施6010亩,6.开展闲置撂荒设施盘活利用。完成了闲置设施摸底排查,共排查出441个680.91亩闲置撂荒农业设施,目前已完成盘活利用418个653.67亩,其余的正在集中治理,完成率达到95%以上。7.多形式开展产销衔接。一是全市新建产地市场和加工配送中心11个,提高了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交易定价权和附加值;二是组织部分县区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寿光菜博会、第三十届杨凌农高会、农交会和丝博会等节会,强化了延安瓜菜的宣传和推介;三是扎实开展产销信息预警调度。通过对县(市、区)信息员的培训及业务指导,信息预警调度工作能够及时、科学、精准填报。三、存在问题。一是玉米耐密高抗稳产优良品种推广缓慢,主推品种潜力发挥不足,加之增密难度较大,单产水平不高。二是复合种植适宜机械缺乏,作业程序繁琐,推广难度较大;三是大豆产量效益偏低,种植积极性不高,以谷子为主小杂粮、甘薯等虽品质较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缺少链主企业强劲带动,发展总体缓慢;四是设施农业规模扩张缓慢,产能亟待提升;五是设施农业链主企业引领带动能力不强,产业链条连接不够紧密;六是市场与冷链加工体系不够完善、产业链条短。四、2024年工作谋划粮食安全方面:一是全力抓好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60万亩;二是持续抓好谷子全程机械化高产示范20万亩;三是切实抓好扩种油料示范8万亩;四是坚持抓好薯类绿色高效示范20万亩。认真谋划好“5331”项目:一是围绕治沟造地,在宝塔、安塞和志丹抓好3个万亩玉米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850公斤以上;在黄龙(露地)、宝塔(后膜覆盖、抗旱保水剂)和吴起县(水肥一体化)抓好3个玉米千亩连片吨粮田;在甘泉、富县和洛川县抓好3个千亩粮饲兼用、鲜食玉米或软糯高粱绿色高效示范田,亩均产值3000元以上。辐射带动全市玉米平均亩增收100元。二是在宝塔、甘泉和安塞抓建3个千亩连片有机富硒谷子高产高效示范田,亩增收100元以上。三是在吴起、志丹和安塞抓建3个100亩的黄芥、胡麻或荏籽等扩油示范田,亩增收100元以上。设施农业:按照“扩大面积、优化结构、延伸链条、提升效益、确保安全”的基本思路,全市瓜菜播种面积51万亩、产量161万吨。拟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持续扩大规模,做强产业基础,计划新建6000亩日光温室、4000亩大棚和5000亩高山蔬菜基地;二是不断提升集约化育苗能力,计划新建2个育苗基地,提升3个原有育苗基地育苗能力;三是继续开展老旧设施“三改一提”技术集成示范5000亩,高山冷凉菜“一新二改三化”技术示范5000亩,重点抓好连作障碍防治,加大基质栽培、轻简化设备和特色水果示范应用力度;四是通过项目扶持、科技服务和考察学习等加快产业链典型县和链主企业培育。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获延安市农业农村局“2023年度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单位”奖获延安市农业农村局“2023年度粮食生产工作先进单位”奖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