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咸阳市> 咸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咸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4-12 17:03
单位名称 咸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实施火炬计划,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孵化场地、厂房和写字楼开发及租卖;项目、信息、人才、产品中介;新产品推广、市场开拓及销售业务;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企业管理咨询和律师、会计等业务。
住所 咸阳市高新一路1号
法定代表人 杨斌
开办资金 7121.49万元
经济来源 经费自理
举办单位 咸阳市高新区管理委员会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7121.49万元 7293.22万元
网上名称 咸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咸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以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为主线,加速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认真落实年度工作要点,以双招双引为抓手,,不断加强内部建设,努力做到区内企业满意;本年度能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思想修养,提高业务能力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相关要求,一是加强员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参加高新区管委会组织的各项学习、培训活动,有学习笔记、有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及纪律作风整顿活动,使全员政治思想觉悟和工作热情有了明显提高。二是扎实落实作风整改,促进队伍的建设。组织部门成员进行纪律作风整改,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每位人员的工作能力;三是加强部门人员业务水平。组织部门人员参加培训、开展双创活动、工作交流座谈会等,学习先进工作方式方法、理论及经验,取长补短;二、开展业务活动及社会、经济效益(一)秦创原建设一是常态化开展双创活动,举办了“秦创原·创客高新”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智能制造产业链专场路演、第八届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区域赛等双创活动40余场。二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建立中介机构管理数据库,全年新增知识产权服务公司、律所等科技服务中介30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与延一科创共同筹备10亿元数字产业投资基金,为科技创新提供金融保障。三是加快研发平台建设,搭建秦创原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园7号楼一楼秦创原展厅及配套路演室常态化使用,二楼研发中心已确定交大新材料创新研究院、西安交大杨树明院长的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半导体芯片检测技术创新基地)、延一科创数字经济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落户,正在承接陕西省中医药创新联合体、陕西卫星通信实验室等重大研发平台。目前区内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研发平台达到26家,国家级研发平台达到2家。载体打造一是现有载体提质增量。全年新增双创载体4家(3家市级,1家省级),目前已入库载体总量达到11家,其中市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达到6家,省级载体达到3家,国家级载体达到2家,秦创原聚梦协同创新中心建成投运,秦创原元梦几何工厂孵化载体装修完成80%以上,各载体累计入孵企业达到350余家。二是做大做实海智基地。设立海智基地—咸阳高新区海外人才服务中心,建立高新区海智人才库、项目库;与乌拉尔国立经济大学签定合作协议,在莫斯科设立第一个海外工作站—莫斯科科技联合创新中心,作为高新区政策宣传的海外窗口,统筹俄罗斯当地科技资源,依托该站点已累计收集科技成果100余项。今年11月,高新区与俄罗斯奔萨州共同举办第一届中俄科技创新大赛暨咸阳高新区驻莫斯科科技联合创新中心揭牌启动仪式,并将6个获奖项目转化落地。(三)创新主体培育一是建立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库,对科技型企业进行动态跟踪、精准服务,完成对2022年新增50家高企奖补工作。二是完成科技企业大走访工作,累计走访科技型企业100余家,结合企业创新积分和科创力报告等支撑数据对企业申报高企工作进行上门指导,引导科技型企业加快培育壮大,夯实产业创新发展基础。截止目前,高新区高企总量达到201家,同比增长136%;入库科小达到212家,同比增长127%,全年新增“科学家+工程师”队伍6支,新增科技经纪人118名。(四)高校合作一是与交大多次对接,正在推进建设集早期实验、小试中试、产业化于一体的渭河北岸转孵区,布局“一基地+三学院+一中心”(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和丝路国际校区,承接创新港在内的科创资源在区内孵化、转化和产业化。二是出资4000万元与交大联合成立转化平台机构—瞪羚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协助其做好各项日常工作办理,瞪羚谷公司新材料创新研究院已于4月挂牌运营,对热障涂层等13个项目进行对接及路演,第一批转化的硅热法镁质提升、钨探针等项目已落地。三是与西北大学共建大学科技园,目前已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累计入驻成果转化项目10个。通过推动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高新区批次孵化、转化,实现“转化一批新企业,打造一个新产业”。(五)知识产权紧抓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创建机遇,与市人民法院、检察院共建秦创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咸阳中心,在筑梦创享空间一楼打造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站,与23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组建市内首家知识产权服务联盟,出台政策对单个高价值专利包给予5000元奖励,助推高新区知识产权体系化建设。今年高新区先后获批省级商业秘密保护创新示范区、省级知识产权先进集体,全年区内企业专利授权量408件,其中发明专利75件。三、存在的问题一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高端人才招引难。围绕招才引智,我们采取了不少措施,一方面是贯通了连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渭河高新大桥、连接5号线创新港地铁站和1号线中华西路站公交线路,不断改善提升硬环境;另一方面是围绕优化软环境,对高层次落户人才购房、教育、医疗等各方面予以补贴。但是受西安的虹吸作用,高层次人才招引难的问题仍较为突出,区内企业普遍反映人才招引困难。如何将省内高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一直是我们着力要解决的问题;二是落地科创项目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代表性项目较少,另外创业湾建设进度相对较慢。整改措施(一)加强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大大学等省内知名高校科研团队沟通,建立对应合作平台,尝试建立产业引领的创新研究模式,改变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方式,从“推”变成“拉”,产业引领创新,需求带动供应。(二)加大“高企”“科小”的培育力度,加大创业中心宣传力度,推广优惠政策入手,注重服务,围绕年度考核指标,补短板、抓进度,加大高企申报服务力度,专人跟踪,对重点培育企业加强辅导与初审,完善申报材料,尽力提高通过率。(三)围绕高新区重点产业规划,快构建一批专业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建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链。出台打造“双创”升级版政策措施,鼓励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探索“互联网+双创”“开放式校园+双创”等多元化双创综合体建设模式,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城市创业综合体,进一步规范载体建设和运营,建立退出机制,提升众创载体建设质量和孵化水平。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完善创新生态筑品牌。一是完善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为入区人才提供完善的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配套服务,打造人才聚集洼地。二是继续招引落地一批金融机构、知名风投公司等科技服务中介,并加快自有产业基金的市场化运营,以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新品牌。(二)培育科技企业强基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抓好入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工程,加大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一是用好企业创新积分制。完善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创新发展水平。二是继续对知识产权培育、科小及高企认定进行奖励支持,力争到2024年末区内科小突破300家,高企突破270家,占全市科技企业总量比例达到30%以上,当好全市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三是持续跟进上市企业培育工作。做好中科启航、科隆新材料、天成航材等重点潜在上市企业服务工作,力争2024年新增1户以上科创板上市企业。(三)打造创新平台提活力。一是加快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卫星通信、生物医药)建设,持续跟进交大材料学院镁材料研发中心、延长集团数字经济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筹建工作,用一批重大创新平台项目支撑创新发展。二是加快打造渭河北岸转孵区,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以“一基地(干部培训基地)+三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均为孵化器)+一中心(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丝路国际校区”为核心,助力打造转孵高地,转化科技型项目、培育高技术产业、支撑高质量发展。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