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咸阳市> 咸阳市劳动能力鉴定服务中心

咸阳市劳动能力鉴定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4-12 15:39
单位名称 咸阳市劳动能力鉴定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伤残人员提供伤残等级鉴定服务。承担全市企事业单位人员病辞、病退鉴定和工伤职工伤残等级鉴定服务工作等。
住所 咸阳市玉泉路8号
法定代表人 王峻
开办资金 67.74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咸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7.27万元 12.55万元
网上名称 咸阳市劳动能力鉴定服务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1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今年以来,在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以“人社工作进园区”为总牵引,突出优化服务和防范廉政风险有机融合,有力推进劳动能力鉴定应鉴尽鉴,应保尽保。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开展业务情况突出遵旨意识,强化鉴定机制系统集成,服务质效提升,平台功能再造,努力打好科学鉴定“组合拳”,从阳光鉴定工作模式、结论公正评议制度、数字化鉴定系统工具、劳动能力鉴定政策说明等方面持续优化创新。一是鉴评结合“强保障”。坚持鉴定全流程公开透明,鉴定结论源头及始末公平公正,突出流程和制度的保障基石作用,深化“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进一步理顺和优化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议事规则、工作职责,联合工伤保险科、市工伤和失业保险经办中心打通群众在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待遇领取3大业务领域多头申报、申领待遇问题,统筹抓好鉴定全过程阳光透明,鉴定结论的源头及始末公平公正,持续深化“四全鉴定”工作模式和“双检双评一合议”的结论评审制度相结合,系统化、集成化、公开透明的劳动能力鉴定服务工作,获得李军厅长走流程时“规范、严谨、科学、便民”的高度评价。二是数字智能“提效率”。突出数字化智能鉴定工具作用,充分借力“数字人社”平台优势,创新建立数字鉴定系统,开通企业、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办理、社保经办和纪检监察等15类49个工作端口,实现了劳动能力鉴定的线上办理,市县人社部门的业务协同,与社保经办机构数据互联互通和省、市、县“三位一体”信息共享的工作目标。搭建鉴定全程数据“咸阳人社一体化平台”云储存模块,有效构起鉴定全程可追溯、鉴定资料可调取、鉴定数据不丢失的数据安全防线。先后成功举办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现场观摩会,全市数字鉴定系统培训会,助力实现数字化鉴定系统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范围应用,有效提高了职工办事效率,减少了企业及职工办事成本。三是立体宣传“全覆盖”。牢固树立鉴定保权益,惠民生导向,突出“数字鉴定”集成工具性作用和新媒体政策解读平台的智能化说明书功能,积极在秦云就业小程序、咸阳人社政务网开设“劳动能力鉴定”业务模块、政策服务模块,精心编制《靶向服务指南书》、劳动能力鉴定政策流程解读视频,为用人单位和申请人通过抖音、快手、微博、西瓜和小红书的等平台“矩阵式”将“办什么、哪里办、怎么办”精准呈现。以“人社工作进园区”为总牵引,成立劳动能力鉴定进园区服务小组,建立单位班子成员,业务骨干分片抓点的线下鉴定服务制度,与武功县人社局携手召开全县工伤保险全流程服务进园区培训会,向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开展劳动能力鉴定服务政策宣讲。并与其他县市区各园区、企业建立专人对接机制,进行政策解答和疑难问题处理,通过条块状、地毯式靶向解读鉴定政策和流程,使企业和职工对鉴定政策“心知肚明”、申请鉴定方式方法“得心应手”,形成了劳动能力鉴定应鉴尽鉴,应保尽保的智能化鉴定新格局。截至目前,实现线上申请工伤鉴定1907人,鉴定1219人;申请病鉴170人,鉴定159人。二、取得的社会或经济效益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紧紧围绕“伤者有助、残者有保、家庭有望”的劳动能力鉴定保障作用,以“四全鉴定”工作模式、“双检双评一合议”结论评审制度、数字鉴定系统和新媒体政策解读平台等硬软件基础设施先行撑开劳动能力鉴定“四梁八柱”骨架,突出小切口,大纵深作用,主动谋划建立政策解读、数字鉴定档案云储等平台,先后举办数字鉴定业务培训、档案整理培训等专题活动,编制发送鉴定政策视频讲解小视频70余条,不断延伸服务企业、职工触角,利用数字鉴定系统发布中省市服务政策100余条,及时开通“绿色通道”为伤病残重症职工无法行动申请人员入户鉴定服务5次;为在外地无法返咸鉴定职工开展异地鉴定2次;为解决工伤职工旧伤复发后,需立即就医的需求,结合当日申报、当日鉴定、当日出鉴定结论的快办机制,开展劳动能力鉴定快办服务22人,真正以服务保障更有成色,获得了群众送锦旗的良好口碑,擦亮了人社保障为人民“金子”品牌。三、存在问题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虽然我们在制度机制、平台再造、智能化运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还存在作风能力不能适应发展新形势,鉴定数字化运用还不够全面等问题,仍需我们加压奋进,聚力成势。四、整改措施谋在当下、干在实处。我们充分以数字赋能为统揽,以促进人社保障要素活力释放为主线,对接“数字人社”大平台,着力推进鉴定平台功能再造,服务保障再提升,不断迈出咸阳数字化劳动能力鉴定新步伐。围绕基金安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从组织机构建设、业务运行控制、信息系统完善、监督管理全面等多方面入手,高风险岗位执行进行轮岗制度,对流程设计、风险防范、“背靠背”专家筛选和鉴定专家管理与专家库更新等方面改革创新,持续深化“以案为鉴安全规范”警示教育活动,建立外出学习机制等措施,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素养深厚、服务能力第一的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团队。五、下一步工作计划强化智能赋能,建立AI鉴定系统。计划通过5G视频与劳动能力鉴定远程服务平台多功能高清屏联动,为危重工伤职工提供远程视频鉴定服务,除传统的受伤部位远程查验外,还支持视频影像与医学检验材料实时比对,解决危重职工参加现场鉴定出行难问题,有效防范二次伤害风险。同时建设数据资源仓库,归集全市劳动能力鉴定数据资源,综合国家标准规则、存量鉴定案件、既往伤情判例,引入AI能力,逐步建成逻辑关联、结构紧密、学习开放的数据资源库,最终建立AI人工智能辅助鉴定系统,实现AI辅助鉴定和专家鉴定结果比对保证鉴定结果公正性的“双保险”,进一步提高基金支付安全。躬身低首,缓缓而行。只有将服务保障劳动能力鉴定立足于群众、企业迫切需求之上,应鉴尽鉴、应保尽保,才能解“伤”愁、保权益、护安宁。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