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咸阳市地震监测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管理防震减灾工作,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有关保障。贯彻落实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负责全市监测预报工作、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动参数(烈度)复核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体系,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承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 |
住所 | 咸阳市秦皇路4号 | |
法定代表人 | 张蒙 | |
开办资金 | 142.1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咸阳市人民政府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83.5万元 | 186.98万元 | |
网上名称 | 咸阳市地震监测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1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度,本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开展业务情况:(一)紧盯发展,新思路新举措指引现代化建设更加有力一是精心谋划省市防震减灾战略合作。在咸阳防震减灾事业面临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转型时期,中心党组审时度势,按照中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工作要求,结合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现状和基础条件,着眼咸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水平地震安全的迫切需求,积极对接省地震局,吸收意见建议,争取到14个支持事项,在市政府的重视关心下,谋划了包括5个方面24项重点内容的省市防震减灾战略合作,于去年6月9日举办签约仪式,刘晨局长、冷劲松市长出席致辞,王彩云副局长、罗军副市长代表双方签订了《共同推进西安都市圈咸阳区域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工作战略合作协议》,为咸阳防震减灾现代化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系统布局项目建设。在协议框架下,按照省地震局的指导意见,经市政府同意,明确了市县防震减灾建设项目计划,提出了地震预警中心、地震预警终端、地震监测预报和现场工作能力提升、震灾风险精细化评估和震灾风险评估区划、防震减灾智慧服务系统、地震科普馆等6类市级项目。并对县级实施地震监测台站标准化升级改造、地震预警终端、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技术服务站、防震减灾科普阵地等4类项目进行了专项安排部署。三是市级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市地震监测中心大力推动项目建设,按照10月13日政府专题会议精神,对6类项目进行科学整合,在去年年底前完成了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和地震科普馆的审批立项,推动纳入了2024年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积极争取1600万一期财政建设资金,开展了多次考察调研和3轮讨论,目前2个项目初步设计方案接近完成,即将报送审批。基础牢固,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持续提升一是制定震情跟踪和应急准备工作方案,召开月会商会12次,半年和全年会商会各1次。编写下半年和2024年地震趋势研究报告各1份,与西安地震监测中心站在9个方面进行合作共建,每月定期进行资料共享和震情预会商。二是加强监测台站运维管理和值班值守,24小时震情值班工作坚持良好。全市17处地震监测台站观测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与第三方签订了年度台站网络维保协议,市地震监测数据信息处理站和县区地震工作机构每月例行监测环境检查,仪器设备、台站网络运转正常,监测资料连续可靠。对全市所有地震台站的监测资料质量进行了检查评比,并通报结果。完成彬州台站环境改造和乾县跨断层流动测量观测点迁移。积极参与礼泉东庄水库台站选址踏勘及设计方案审查。三是全市群测群防队伍管理规范,制度机制、宏观点流动筛选、人员更替、教育培训等进一步落实,压实了“三网一员”工作责任,1800余名三网人员队伍稳定,“群测群防”异常获取、信息报送能力不断提升。综合防治,震灾风险管控有力一是抗震设防监管不断加强。全市开展抗震设防备案事项17个,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纳入咸阳政务服务平台专区。对2022年5月以来开工建设的5个“标准地”、32所学校、6所医院、60个一般建设工程进行了全覆盖检查。对秦都、乾县、兴平等21项工程进行了抽查,结果上网公示,全部达标。二是地震安评深入实施。结合“标准地”工作,完成了市高新区约25平方千米地块区域安评的政府采购招标,市经开区区评工作全面完成。三原县油库50万立方米油品存储场地补做了地震安评。结合项目前期生成阶段“多规合一”审查机制,对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科技创新园、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委党校等市级重点项目进行安评审查,并提出了抗震设防意见建议。县级城镇规划、道路电力设施和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安评成果得到推广。减隔震技术在秦都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等项目中得到应用。三是两项工程扎实推进。召开推进会,印发了关于“两项工程”的年度实施方案。结合动态信息采集,新增加固计划农户123户、学校4所5栋、桥梁1座。调整存量清单,推进存量建设,完成农户30处,水坝42处,城镇住宅59处,学校2所9栋,医院1所1栋。新型加固材料在8度设防区域得到应用,年内,全市共完成绿色加固工程99处。结合县区调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加固督导。坚持市县联动,完成了2轮地震灾害风险普查数据质检和整改,向省地震局提交了咸阳市《地震灾害重点隐患调查评估报告》和《分类分级的房屋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报告》,包含各类图件70余个,7月份组织了市级验收。强化戒备,地震应急深入充分一是加强应急基础准备。修订市地震监测中心地震应急预案。县市区按照“大应急”要求,均对本级地震预案进行了修订完善。地震现场应急物资和救援物资储备充足,帐篷、照明、发电机以及个人装备等运行良好,更新补充及时,管理严格规范。二是应急演练扎实开展。在市实验中学组织防震减灾校园应急演练,模拟咸阳周边发生6.0级地震,对师生紧急避险、疏散撤离、自救互救,专业救援和救治等科目进行了实战型检验,罗军副市长和省局徐仙鹏主任出席并讲话。指导渭城、泾阳、旬邑分别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和地震应急指挥桌面演练。年内全市组织党政机关、学校医院、村镇社区、行业企业共开展防震减灾演练270余场次。三是强化地震现场工作能力。组织市县70余人举办了为期3天的全市地震现场工作业务集训,设置10个科目,围绕现场工作标准规范解读、应急能力提升、辅助决策系统等内容,邀请3名省局专家分别授课,对震情通讯、灾情速报拟制、无线电通讯设备使用进行理论辅导和动手练习,组织了发电照明设备、宿营帐篷搭建和流动观测设备实操。四是应急指挥系统不断完善。全年对应急指挥系统维护8次,定期组织指挥网络通联情况测试,落实资金,签订了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和监测预报网络维保合同。五是重大活动地震安保圆满完成。在全国“两会”“中国—中亚峰会”等关键会议期间,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和地震值班值守,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为会议顺利举行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六是妥善应对地震事件。针对甘肃积石山地震对我市产生较大影响,迅疾按照Ш响应,组织人员与省地震局进行视频会商,统计震感和受灾情况。拟制《震情通讯》上报市委市政府,夏晓中、冷劲松等领导同志别做出指示批示。迅速印发通知落实震情跟踪和应急准备工作,确保了安全稳定。系统提升,公共服务全面深化一是强化服务统筹。编制印发了公共服务事项和产品试行清单,明确了4类12个服务内容。二是提升示范创建力度。5所学校被评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所学校通过中期验收,帮扶三原西段小学创建了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三是科普宣传教育深入广泛。举办我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中小学防震减灾手抄报、征文大赛活动,全市近460所学校14115名师生参与,制作手抄报7594份、创作征文6521份,召开表彰大会,为获奖选手颁发了证书、奖品和优秀作品图册,通过“小手拉大手”,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地震灾害防范意识、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在5.12、7.28纪念日,全国科普日、国际减灾日等重要时段,多样化开展六进、知识大讲堂、科普阵地参观等各类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85场次,提升了公众地震灾害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新建县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主题公园3座,建成农村基层科普广场、科普馆各1处,举办了三原新兴镇防震减灾科普馆开馆仪式,全年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接待公众3000余人次。四是各类比赛成绩突出。参加中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解比赛,5人分别获省级一二三等奖,2人代表陕西参加了全国决赛。举办了咸阳市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解比赛,为加强宣传队伍建设,扩大宣传效应营造了良好氛围。英才学校1名教师取得全国“优秀防震减灾科学传播师”称号,获中灾协通报表彰。五是品牌工作影响广泛。邀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专家高孟潭研究员面向全市领导干部举办了《咸阳大讲堂·新时期关中地区地震风险及其防范》专题报告会。编撰了《1556年华县特大地震咸阳地区地面破坏及人员伤亡》宣传册,在全市范围内发放。启动并推进《咸阳市地震志》编纂工作,已完成了27万字的志书初稿。二、取得的成绩:在2023年全省防震减灾工作考核中,咸阳被评为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优秀地市,震情分析预报工作荣获陕西省地震局评比优秀等次。三、存在问题:2023年,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全市地震基本业务和保障体系依然存在短板和弱项、学术研究和人才队伍支撑能力还有不足、县市区防震减灾工作发展还不够充分均衡、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四、整改措施:加强学术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业务学习频率。努力完善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对上级方针政策的学习与执行。五、下一步工作打算:2024年,我们将按照陕西省地震局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着力推进省市防震减灾战略合作,以防震减灾事业“十四五”规划为统揽,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切实抓好震情监视和应急准备。二是全力以赴抓好省市战略合作各项任务落实。三是有效提升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现代化水平。四是认真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隐患。五是提质增效,强化防震减灾服务质效。六是系统整合,全面提升事业发展保障能力。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2023年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优秀地市;全省震情分析预报工作获评优秀等次。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