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金融服务中心

榆林市金融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4-09 15:13
单位名称 榆林市金融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开展榆林金融大厦入驻机构的综合服务工作;开展金融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的融资推介、对接服务工作;开展全市投融资合作交流服务工作;开展金融人才培训教育服务工作和金融风险预警平台建设和运行工作;开展全市金融知识宣传和金融信息统计分析工作。
住所 榆林市榆阳区青山中路9号
法定代表人 张晓峰
开办资金 10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地方金融工作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9.8万元 8.98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金融服务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17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金融局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三个年”活动,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效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确保全市金融稳健有序发展。一、2023年主要工作(一)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1.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一是提升政策性保险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五元民生保险”,今年赔付79件,赔款1546.58万元。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涉及农业保险补贴险种22个,保费总规模为24386.03万元。二是持续推广“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全市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共承保保费848.58万元,同比增长24.06%。三是创新“保险+期货+担保+财政贴息”模式,在佳县开展“生猪保险+期货”项目,覆盖全县2.75万头生猪。全市38家保险机构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91.29亿元,同比增长14.38%,保险业赔付支出38.30亿元,增长57.03%。2.优化榆林市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扩大平台适用范围,建成平台PC端和移动端双场景应用模式,上线运行涉农服务、机构信息。创建“榆快贷”融资服务品牌,完善相关机制,强化数据安全。截至年末,“榆快贷”平台入驻金融机构54家,注册企业75571户,达成融资977笔113.4亿元。3.认真开展小额信贷助力乡村振兴。积极协调,强化信息共享,定期监测数据,分析研判风险,全面做好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截至年末,全市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当年累计投放19091户6.32亿元,累计获贷率23.78%;贷款余额7.77亿元,贷款余额户数22439户,余额户数占比14.83%。(二)持续优化金融发展环境。1.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结合优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多措并举优化金融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一是发挥牵头职责,统筹成员单位和各驻榆金融机构,落实工作任务,迎接全省营商环境2023年度考核评价工作。二是出台《榆林市降低企业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突破年工作实施方案》《榆林市地方金融工作局落实<榆林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五十条措施>实施细则》。2.做好金融统计工作。一是按月印发榆林市金融统计信息,按周形成《金融周报》发布全国经济金融大事要事。二是建设运行榆林市地方金融统计及风险预警平台。3.做好培训调研宣传工作。多次组织政治理论及业务能力培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赴多地考察学习,形成多篇高质量调研报告。积极开展金融知识宣传。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印发《榆林市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开展2023年榆林市金融人才推荐选拔工作,建立金融人才信息库,促进金融人才聚集,引领全市金融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人才交流培养,引进长安银行榆林分行同志挂职交流,向组织部推荐到市县挂职的金融干部人选。所有在编在册人员完成执法资格考试。(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1.持续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一是强化政治引领,把抓好党的建设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召开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制定党建工作要点。二是提高组织战斗力。严格落实基层组织“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等基本制度,健全和完善党支部工作制度和党建工作管理制度,促进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2.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一是制定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及时召开动员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及省委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二是把理论学习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在主题教育读书班上,通过集中领学、个人自学、研讨互学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3.扎实开展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印发《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聚焦“七大领域”建立“四清单两台账”,逐项查摆整改,年底前全部整改到位。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做实做细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强化结果运用,多层次、多角度促进金融干部能力水平提升。4.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一是建立完善宣传机制,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引用舆论方向,弘扬正能量。二是深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行“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巾帼向党绽芳华金融助力建新功”妇女节活动,“书香金融,悦享生活”读书日活动,七一主题党建活动等特色活动,常态化宣传金融行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二、取得的主要效益1.继续优化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截至2023年末,“榆快贷”平台入驻金融机构54家,注册企业75571户,达成融资977笔113.4亿元。2.持续运营好金融中心。一是在省局的支持下获批首家持牌经营商业保理公司榆林财投汇金商业保理公司。二是运营好榆林金融中心,引进丝路投资公司、浙商行筹备处等机构入驻金融中心。3.全市38家保险机构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91.29亿元,同比增长14.38%,保险业赔付支出38.30亿元,增长57.03%。4.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截至年末,全市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当年累计投放19091户6.32亿元,累计获贷率23.78%;贷款余额7.77亿元,贷款余额户数22439户,余额户数占比14.83%。5.严厉打击处置非法集资。严格落实市委五届四次全会、国务院《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陕西省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按照“消化存量,严控增量,稳妥处置”的工作思路,把握“防反弹、除隐患、保稳定”工作重心,坚持把平安建设工作与处非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防控,加快化解存量,坚决遏制增量,有力管控变量,坚决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底线,平安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三、目前存在的问题与高质量经济发展需要的强力金融支撑相比,短板依旧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金融机构功能不足。全市金融体系中,保险投资、证券、信托、租赁、商业保理、消费金融、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数量和业务规模均未对传统信贷形成差异化服务和有效补充。2.金融专业人才缺乏。金融机构专业人才不足,无法满足金融业加快发展、改革创新的要求。四、整改措施1.充分发挥榆林金融中心功能,大力开展金融招商工作,积极发展金融租赁、信托管理、科技金融、财富管理、消费金融等新业态,引进、培育、壮大第三方金融服务中介机构。2.依托西安交大榆林金融研究院,并同其他高校举办金融专业知识培训,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五、下一步工作计划2024年,中心工作将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扎实做好机构改革,不断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一是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持续优化“榆快贷”平台,实现企业信用信息一网查询和精准画像,累计放贷120亿元。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规模不低于上年。二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非法集资存量案件力争化解20%以上,全社会防范非法集资意识明显增强。三是做好机构改革工作。服从机构改革大局,严肃机构改革纪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机构改革期间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