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洋县有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发展有机产业,振兴县域经济。负责有机技术推广、农业绿色先行区建设、黑米名特作物品质资源保护、中药材产业指导工作。 | |
住所 | 洋县文明路350号有机大厦4楼 | |
法定代表人 | 李亚斌 | |
开办资金 | 18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财政拨款 | |
举办单位 | 洋县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866.55万元 | 2317.1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洋县有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1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的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农业农村局的支持指导下,有机中心以“有机洋县”为目标,以“一县一策”为核心,以园区整合为契机,以“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及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坚持项目带动,狠抓招商引资,全力壮大有机集群,全面提高有机产业综合效益,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2023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积极理顺管理体制2022年9月,我县设立洋县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和洋县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从有机中心划转编制人员13名。为适应新形势,中心结合新的工作职责,对原科室进行了重新设置,调整配备工作人员,新设技术指导科,将原黑研所、中药科调整为产业发展科,明确各科室及工作人员职责,进一步挖掘内生动能,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基地建设稳步发展一是编制印发了《洋县有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及《洋县构建“有机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发展模式实施方案(2023-2025)》,构建有机产业发展长效机制。二是积极对接认证机构对原有机生产加工企业实施了复评认证。三是积极挖掘、培育认证主体,新发展洋县树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陕西仟生源现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2户有机生产企业,建成有机稻米基地1426亩、有机猪养殖基地1200头。(三)黑米生产稳定扩大1、加强品种培优。在龙亭镇镇江村建立以黑米为主的名优特品种观察、选育、试验田,引进黑7、黑珍珠、黑香稻等名优特水稻品种13个,开展名优特品种观察、选育、试验及种质资源保护品种(系)138个,保障了我县以黑米为主的稻米产业种子需求。2、扩大种植面积。在洋州街道办平溪村、纸坊街道办周家坎村、马畅镇留村建立黑谷绿色(有机)先行先试示范2400亩,在龙亭镇镇江村建立有机标准化生产示范片100亩。(四)中药产业平稳推进一是积极开展山茱萸高产示范园和老园改造项目,带动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二是积极开展品种引进,引进太白贝母进行引种试验,提升中药材产业效益,目前正在实施之中。(五)先行区创建成效显著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五大类20项具体工作(六项绿色技术试验、“一县两站”建设、四类基地建设、六大支撑体系和国家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建设)正在顺利实施之中。5月份,洋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中期评估答辩,获得了“较好”等次;11月份,农业农村部和省农业农村厅来洋进行了“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授牌,成为我县又一国家级荣誉称号。强化科技培训指导一是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组织企业有机生产技术管理人员110多人开展了《有机产业发展与生产技术培训会》;二是不定期开展企业业务培训2次;三是到企业开展现场培训8次;四是积极开展中药材技术培训,在磨子桥镇洛家、张家坝村等村开展元胡生产技术培训4场次,培训农民42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6000余份,有效提升了群众科技管理水平。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23年,全县新发展中药材面积1.5万亩,累计发展中药材16.52万亩,产量6.7万吨,实现产值7.09亿元,中药材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的又一主导产业。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县发展有机生产企业38户,其中加工企业14户,累计认证有机产品15大类111种17.68万亩,认证总产量4.09万吨,洋县龙亭镇被认定为“有机农旅特色小镇”,成为洋县又一特色典范,为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存在的问题一是受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放缓影响,有机品牌打造难度加大,有机产品市场开拓缓慢,洋县有机产品“优质不优价”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群众发展有机产业的积极性。二是园区土地供给滞后。有机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已争取政府专项债券资金2.2亿元,由于规划项目区土地报批程序时间长,导致育才路标准化厂房和滨河西路北段等建设项目无法如期开工,也影响了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2.改进措施一是全力加强品牌建设打造。紧紧围绕“朱鹮、生态、有机”的核心,全力打造“朱鹮之原·有机洋县”区域公用品牌,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打造有机品牌强县,进一步助推洋县有机产品向有机品牌转变。二是加快多区联建,积极利用有机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狠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入园企业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快速进行。四、下一步工作打算1.以有机基地及仓储加工建设项目为依托,全力提升有机生产基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与水明楼集团的联系协调,加快加工区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运,辐射带动全县有机生产基地实现特色化布局、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品牌化发展。2.以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全力打造国家生态产品供给基地。深度挖掘洋县黑米及中药材等特色主导产业优势,坚持“有机+”发展模式,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洋县黑米和“洋八味”(厚朴、山茱萸、香橼、银杏、乌药、元胡、天麻、茯苓)区域特色中药材优势,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全力打造国家生态产品供给基地。3.以品牌打造为引领,加大有机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依托优质粮油品牌创建宣传项目和“洋县黑米”区域公共品牌建设项目实施,全力打造“洋县朱鹮有机产品”“朱鹮之原·有机洋县”两个区域公用品牌和“洋县黑米”“洋县红米”“槐树关红薯”3大地理标志产品宣传力度。组织参加2次以上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全面提升“朱鹮·有机”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全力打造国内知名、国际闻名的中国有机产品高端品牌和国家有机品牌强县。4.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依托,推动洋县三产融合和三生融合发展。加强联系协调对接,全面开展创建工作,推动三产融合、三生同步进程,进一步加快洋县县域经济社会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