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楼观台国有生态实验林场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管理国有林场、国有苗圃,促进林业发展;救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林木种苗、国有林场、国有苗圃规划计划编制;林木良种生产供应;森林培育与经营;护林防火;林木良种选育与新技术推广;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培训;森林旅游服务;伤病野生动物救护;收留野生动物饲养;野生动物保护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研究;野生动物养殖。 | |
住所 | 陕西省周至县楼观镇 | |
法定代表人 | 张怀科 | |
开办资金 | 10568.12万元 | |
经济来源 | 差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林业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8624.47万元 | 8361.56万元 | |
网上名称 | 陕西省楼观台国有生态实验林场.公益一类 | 从业人数 16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我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我场紧扣《2023年陕西省林业局工作要点》,以“数字、实验、示范”三个林场建设为目标导向,以技能短板为问题导向,以开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国有生态实验林场为结果导向。一、牢牢把握“生态”二字,推动林场高质量发展(一)提升生态保护手段。运用联动系统“巡护APP”,结合无人机监测、视频监控,开展“天地空”一体化巡查7次;以资源巡护常态化为抓手,结合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和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样地调查工作,对辖区资源状况进行动态跟踪,综合分析评价辖区生态状况。今年来由场领导分组带队,对辖区开展综合巡护10次。紧盯黄池沟引汉济渭二期工程13号支洞,严格林地保护管理。7月16日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正式通水,过程中无乱占用林地情况发生。(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1.森林防火工作逐步精细化。紧盯辖区416户春耕秋收的地头、重点火险区的烟头,分别建立森林草原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森林草原防灭火重要目标风险隐患台账,清理林下可燃物3368亩,联合电力部门排查消除百余公里林区线路隐患。对辖区19名低智能人员登记造册,并落实监护责任。立足于防、专注于灭。组建森林防火应急队伍2支,半专业扑火队伍3支,共计27人。防火装备升级换代,重点火险区防火视频监控和“防火码”全覆盖,16架无人机和生态护林员网上巡护系统等新技术、新手段全面应用,构建了数字化、天地空一体化的森林防火体系,大幅提高了我场森林火灾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2.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监测齐抓。对辖区蕙兰原生境,金丝猴,羚牛野外栖息地开展专项保护行动。将31部红外相机监测布点与10个管护站巡护路线相适配,提升野生动物监测水平,今年救助野生动物5次。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打出组合拳。以无人机、诱捕器、注杆药剂等组合的“技防+生物防”模式,针对绿盲蝽、松褐天牛等有害生物有的放矢开展防治2千亩,开展松材线虫病专项普查共计3.6万亩,辖区无松材线虫,有害生物成灾率远低于国家标准,保持了19年无森林火灾记录。(三)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做好秦岭生态修复示范。一是组织2023年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驻西安办事处、陕建物流集团共计150余人参与,栽植竹类等苗木2千余蔸。二是完成秦岭司法保护基地三期27.3亩6千余蔸竹类栽植。三是完成熊猫乐途和善亲林场项目173亩,2万余蔸毛竹实生苗栽植和两次抚育。(四)提高生态服务质量。一是完成自然教育9期,接待中小学生1500余人。二是森林公园互联网+生态游程序实现了全景VR虚拟漫游、电子地图导览及语音讲解、拍照识花、识文辨景、扫码讲解等功能,其中自然教育小课堂模块获高频点击。(五)突出科研实验特色。一是对秦岭终南山段著名高峰—首阳山,开展了野外动植物资源综合科考。二是包含“20属180种”的《楼观竹子图鉴》已完成竹种拍摄、编写工作。三是完成2022年度安吉、扬州、南京林业大学新引36种竹子的越冬调查和筇竹、刺黑竹实生苗栽植实验。四是紧抓青松抢救基础设施项目,提升病害识别检测能力。2023年,我场“南竹北移—北方抗逆优质竹种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及试验示范”项目,荣获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第二届陕西省生态卫士职业技能竞赛荣获团体二等奖,参赛队员个人一等奖在内的五项荣誉。(六)尽心尽力改善民生。从细处关心和提升职工生活、工作环境,紧抓“小切口”改革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完成楼林小区提升改造项目。以2023年乡村振兴推进项目为抓手,解决了基层站点职工取暖、用水等实际困难;组织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体检246人次;召开退休人员座谈会,坚持开展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慰问等活动,职工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二、存在困难和问题(一)林业科研试验、数字化建设工作有待继续提升。林业科研成果少,设施薄弱。(二)现代化林场发展保障还需增强。中央和省级预算内投资项目编报、对接和实施的针对性、主动性仍需加强。与科研单位,高校的人才、项目等合作方式需要丰富。三、2024年工作计划1.以数字化、信息化生态保护为核心,筑牢安全防线。加强森林防火应急队伍训练,全面应用新技术、新手段,持续扩大智能化监管和巡查广度。与高校合作,联合组织科研实验队伍,持续开展秦岭北麓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机制和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等科学研究。2.以生态修复为抓手,持续做森林提质增效示范。以2024年森林质量提升项目为抓手,精心打造生态修复样板间;做好与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联合共建的秦岭首个“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为秦岭北麓生态修复持续输入司法力量。3.以“南竹北移”为亮点,突出实验林场特色。收集陕北四个试验点的科研数据,高质量完成2项竹类科研课题和《楼观竹子图鉴》编撰;积极申报北方竹类种质资源保存库;积极探索秦岭大熊猫食用笋培育项目和天然次生林改造技术研究。4.以森林公园为平台,丰富生态服务项目。推进生态游与森林体验、森林康养等新业态融合发展。优化森林公园互联网+生态游程序交互体验,产出更多优质生态服务和产品。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