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陕西省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

陕西省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

发布时间: 2024-03-14 14:26
单位名称 陕西省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
宗旨和业务范围 培养体育人才,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体育后备人才专项训练管理;运动队员、后备人才文化教育和中职教育;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教育培训;省级乒乓球运动队训练、竞赛及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等体育公益服务。
住所 西安市丈八东路陕西省训练中心园区内
法定代表人 靳旭东
开办资金 3251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陕西省体育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430.22万元 1424.27万元
网上名称 陕西省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 从业人数  127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纪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在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我校坚持以主题教育为统领,以省委“三个年”活动为统揽,以“改革创新年、能力提升年、作风优化年”为抓手,扎实开展“三项工作”回头看,聚焦主责、深耕主业,不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2023年工作成效(一)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为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聚力赋能。一是第一时间传达、第一时间部署、第一时间推进。及时传达学习省委、局党组工作部署精神,成立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全面谋划实施方案,制作主题展板,制定主题教育方案和中心组学习计划,将政治责任压实在各个支部。坚持周例会和集中学习制度,及时组织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第一时间传达局党组(扩大)会精神及尤磊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高度重视主题教育。二是聚焦学思想、强党性,扎实开展理论学习。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校党委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着力在深学细悟、深研细究、真抓实干上见实效。采取书记引领学、分层集中学、创新载体学、交流研讨学等方式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为全体党员配发300本学习读本、举办“读书领悟,邂逅未来”主题教育读书分享会、“致敬经典,品味书香”诵读分享活动、组织主题教育观影活动,提升主题教育学习质效。三是聚焦重实践、建新功,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学校始终把贯彻落实中省决策部署和局党组工作要求作为首要的政治责任。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持续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助力美丽乡村建设。领导班子组织调研6次以上,党委书记谈心谈话27次,形成调研报告6份,以扎实的调研实效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增添活力。通过集中学习党规党纪、全员师德师风学习教育、签订师德师风建设承诺书、观看教育警示片等,多措并举,强化干部作风建设,做实做细日常监督,增强教师教练的责任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和法制意识,规范教学训练行为。积极承担对口援藏项目,圆满完成西藏阿里体育教师跟岗培训任务。省体育局“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体育精神”主题教育交流分享暨主题党日活动中我校教职工参演的《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如愿》在全局系统引起广泛好评。(二)扎实开展回头看,确保“三项工作、十个专项”再深化。学校将“三项工作”回头看纳入年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转作风,抓落实,确保“三个年”活动取得实效。持续开展全体干部大学习,党员干部撰写各类学习心得100余篇,讲党课12节,累计39人次参加干部上讲台活动。持续常态化开展竞训干部业务水平大比武、运动员技能大比武、值班大整顿、教练员公开课、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班主任经验交流等活动。修订完善《行政楼管理制度》《行政楼、宿舍楼使用管理规定》《教职工考勤管理制度》等制度。聘请法律顾问,修订完善编外聘用人员合同,为学校和编外聘用人员提供双向保障。配合局科教处研究制定运动员文化教育指导意见。(三)持续协同推进,加强人才培养。一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持续构建完善的选材体系。积极构建以市级体校为主体,县区级体校、体传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补充的后备人才选拔体系。依托省市运动会、年度赛、校运会、俱乐部联赛,多渠道选拔优秀苗子,做强做大做优人才基盘。先后与我省8所市级体校、11个县(区)级体校建立输送培养关系,创建命名15所体育特色传统校,4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我校后备人才选才基地。主动与我省有关项目中心对接,在项目建设、人才选拔,队伍管理、训练实施等方面互联互通,构建联建联选联训机制,实行“订单式培养”,凝聚后人才培养合力。二是精准对接中心需求优化项目布局、调整队组设置。积极与项目中心开展训练交流,聚焦解决好“选非所需、训非所用”的问题,为“十五运会”做好人才储备。推广、借鉴我校女子足球队逐次整队输送模式,提升输送率。与体操、田管、拳跆等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教练员沟通商议,确定我校各项目运动员选材的年龄结构、小项和级别设置,去年底至今年初调整国际跤队伍设置并选聘中心教练员执教古典跤项目;调整了体操队运动员年龄结构;逐步扩大竞走队伍;先后输送三批20余名拳击运动员赴拳跆中心集训。三是多措并举精准选材,切实提高选材质量。去年下半年至今,对新生选材标准进行了3次优化调整,派各项目教练员50余人次赴全省各市选拔运动员来校集训,近六成180余名运动员已成功补充各队组。对运动员入校的基本素质、专项素质、生理生化和文化成绩均提出更高要求,从选材源头提高了运动员整体质量,也为选材成功率和提升输送率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以优质输送为目标,狠抓后备人才培养质效。通过分析研判体能大比武和运动员大纲测试成绩,调整训练计划、优化训练手段、提高训练质量,着力培养一线队伍真正需要的、综合能力强的运动员。学校制定全校职工“巡训巡课”制度,竞训部门严抓训风和队风建设,制定训练公开课计划,增加下场地督查频次,训练过程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并对训练工作“勤复盘”“常回头”,形成了有部署、有计划、有执行、有监管、有整改、有提升的工作闭环。我校在训运动员在2023省年度赛中共获得95个第一名,143个第二、三名;全国比赛中共获得8个第一名,27个前八名;我校运动员彭伟楠在杭州亚残运会中夺得8级别男子乒乓球单打亚军。五是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升教练员综合素质。把提升教练员综合素质摆在突出位置,采取“走出去学习”、“请进来指导”、“坐下来交流”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今年共派10余名教练参加体育总局等各级各类培训。通过演讲比赛、每周一国旗下演讲等形式提高教练员文字和表达能力。(四)强化教育教学,提升育人质量。一是严格规范办学行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完善管理体制,规范办学行为,通过了省教育厅的办学行为检查。在省教育厅“双达标”专项检查工作中,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均获评“优秀”等次。二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持续完善分层教学工作方案,制定符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九年义务段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初步形成,中职学段课程设置更加健全,根据学生实际开设普通高中课程、体育单招课程、高职分类课程,分层教学、分类管理扎实高效。开展“教研室主任示范课、教学骨干展示课、新聘教师汇报课”三个层级教学能力比赛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升。开展新课标下优秀大单元教学设计评选活动,组织“主题教研”活动16次,3个区级课题结题,申报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1个,申报省体育局课题4个,申报西安市课题3个,均获立项。三是全力提升教师能力。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比赛,持续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全年共组织7位教师参加“国培”和“省培”项目;与名校+联合体组建“青蓝工程”师徒结对;聘请3位专家为全体教师做教学能力提升、班主任工作、教研论文撰写培训。成功举办校级公开课展示活动。在省教学能力比赛中4名教师获一等奖;省“说专业、说课程”展示活动中,3名教师获一等奖;在省中职学校思政教师“大练兵”主题活动中,1名教师获一等奖并获得“教学能手”称号。西安市高新区第三届中小学“中华经典诵写讲”,1名教师获二等奖。四是扎实推进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开展“体校阳光好少年”争章夺星活动,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开展诗词大会、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暨楷模故事分享会、“学习二十大,争做好少年”主题队日、“永远跟党走,筑梦新时代”主题征文、德育大讲堂,组织“推广普通话,奋进新征程”汉字书写比赛以及国旗下演讲等活动,丰富德育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以体启智、以体润心、以体育人的功效,在全省中职学校“爱我中华魅力职教”经典诵读活动中我校21名学生获二等奖,1名学生获高新区“红领巾奖章”二星章,1名学生获得省直机关工委“优秀共青团员”称号。2023年我校中职毕业生116人升入高校,比去年增加了19人。德育教育成果显著,学生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有较大提升,校风、班风、学风变化显著。五是做深做实体教融合。始终秉持“为运动员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加强与训练单位的沟通对接,组织教师巡训、召开教学训练联席会议、与“名校+”教育联合体互派教师授课研讨交流9次。(五)加强安全防范,构建平安校园。切实加强教职工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和法制教育,开展校园安全检查、排查和隐患整改工作,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行动3次,排查发现安全隐患7处,完成整改5处,2处按照使用管理权限报相关单位。制定《2023年学校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方案》,实行安全生产周报告机制,落实反兴奋剂教育工作,做好反兴奋剂工作总结。二、存在的不足(一)开展党建工作方法有待创新。主题教育学习形式以集体学习、个人学习为主,红色教育基地实地研学组织得相对较少,党建活动创新不够。(二)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对接我省传统项目、优势项目还不够紧密,后备人才体系建设还需开拓新格局。(三)文化教育合力还有待加强。部分中心选拔引进运动员对文化水平要求过低,管理缺失,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缺乏从运动员全面发展的角度进行长远考虑。(四)示范引领作用仍需加强。协同推进省市县体校持续发展改革力度还不够。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