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咸阳市> 咸阳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咸阳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发布时间: 2024-03-07 09:59
单位名称 咸阳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提供监督保障。市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安全监督;参与重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鉴定和处理;核定受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等级、营业范围等。
住所 咸阳市秦都区劳动路2号
法定代表人 蒙立
开办资金 70万元
经济来源 经费自理
举办单位 咸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4.75万元 18.31万元
网上名称 咸阳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公益 从业人数  5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业务工作开展情况全年,共监督工程120项,单体640个,总计面积1039万m2;其中,新监督项目40项,单体170个,建筑面积230万m2;续建项目80项,单体470个,面积670万m2;监督市政工程2项,桥梁项目1个。全年共出具《质量监督报告》176份,项目合计64个。共办理塔式起重机安装告知84台,使用登记80台,拆卸告知127台;施工升降机安装告知147台,使用登记145台,拆卸告知115台;附着式升降脚手架进场前登记24份,高处作业吊篮进场前登记53份。办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209家,其中208家评定为合格,1家为优良;项目安全标准化考评49家,评定结果均为合格。做好监督机构考核工作。按照省住建厅考核工作安排,考核涉及人员配备、办公硬件、工作开展情况等3个大项16个分项内容,组织全市质监系统240名从业人员参加了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现场测试。(二)是精准施策完成“处遗”工作任务。按照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快解决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不动产“登记难”工作方案》精神,全年“处遗”工作共承办四批次31个项目房屋质量验收认定工作任务,对28个项目出具《认定意见书》,剩余3个项目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中。(三)是稳步推进“保交楼”工作。按照《进一步加强“保交楼”工作的通知》精神,已全面完成2023年度“保交楼”工作任务,对13个项目65个单体工程出具了“保交楼”《监督报告》或《验收意见》。(四)开展检查督导情况。按照省厅相关文件精神及省总站安排,共开展赴渭南、韩城异地交叉检查、地铁项目安全生产大检查、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巩固提升专项检查、重大安全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防高坠专项检查、汛期施工安全检查、冬季施工质量安全检查等10余次;派专业技术干部配合市住建局进行质量安全检测、燃气专项检查等活动10余次。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建设项目和施工单位、检测机构进行约谈,共组织了9次约谈活动,40多家单位100多人参加。特别针对“11.16”山西吕梁永聚煤矿办公楼火灾事故和“11.24”山西省安泽县脚手架坍塌事故,结合冬期施工特点,根据省总站文件精神安排,我们对全市在建项目开展冬期施工质量安全专项督导检查,共检查32个项目,下发了检查通知单22份。(五)开展“安全生产月”专题活动。6月份,按照省住建厅和省总站要求,组织并参与秦创原临空智港等项目“安全生产月”活动启动仪式和应急演练;围绕强化安全基础这条主线,组织开展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宣贯11场,开展各种应急演练18场,开展动火作业风险指导8次,开展危险工种专题培训7场,参与人数总计2000余人次;积极参加市应急局“安全生产月”咨询宣传日活动,印制并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现场答疑200余人次。根据省总站《关于征集安全生产微视频的通知》(陕质监发[2023]42号)文件精神,我站参与视频制作并投稿,共投参评视频3个,其中我站推荐的陕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大楼项目《讲安全、谈应急》视频被评为优秀作品,被省总站发文表彰。开展培训情况。按照省总站安排部署及对监督系统培训工作相关要求,我站共组织线上、线下培训14次,培训内容涉及开工复工施工资料、《施工脚手架通用规范》、《湖南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调查报告》、《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指南》及《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建筑和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55030-2022)宣贯会;《房屋市政工程重大事故隐患标判定标准(2022)》和《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通用规范》宣贯培训等。做好市政基础设施监管工作。根据咸阳市市政基础设施质量安全现状,通过广泛调研,结合实际,制定了《咸阳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操作指南》,为我市市政工程的监督提供制度性依据。今年,办理了火车站站前广场改造、彩虹二路高架桥等重点项目的监督手续,做好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其中,前期办理的地铁一号线三期、高科一路跨渭河大桥、过街人行天桥项目已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八)组织全市建筑工地质量安全暨扬尘治理现场观摩推进会。(九)文明工地创建及评审工作。全年,推荐参评省级优质工程长安杯1个,该项目已通过评审并获得国家级“鲁班奖”;参与评选市级优质工程“秦阳杯”项目2个;推荐省级文明工地16个;创建市级文明工地30个。(十)规范检测检验行为,营造健康公正环境,不断加强检测中心管理。组织学习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关于推进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管理的措施》,修订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今年,组织人员参加了《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及钢结构检测等培训,9人次参加培训并取得了合格证书;通过了陕西省质量认证认可协会统一组织的能力验证。二、取得的社会效益情况(一)群众投诉受理情况。在处理群众投诉工作上,对照省站《陕西省建设工程群众投诉处理细则》,对原有的《受理办法》进行了修订,进一步规范了监督人员处理投诉的行为,提高了处理投诉效率。全年受理日常群众来访投诉、省市转办件、12345平台等不同渠道的投诉共计450件。其中接到12345平台派发工单358件,目前已经办结310件,平台响应率100%,坐席满意度100%。要求监督人员在监督过程中,结合质量投诉中反映较多的顶板墙面不平、外墙渗水、窗户渗漏等热点问题,重点关注,加强了施工过程监管,积极向施工企业推广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不断做好质量通病的防治工作,有效解决潜在的质量问题。(二)做好“三个年”活动各项工作。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年”活动要求,我们成立领导小组,以优化建设工程监督管理为抓手,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积极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在碧桂园秦都府、龙湖上城等项目在参建主体变更手续办理上主动服务,积极作为;为天成航材、实验学校、辣木茯茶等企业解决老、旧、难问题,其中有5个单位主动送来锦旗对我们的工作表示了认可和肯定,不断提高企业和办事群众的满意率和获得感。三、存在问题(一)人员结构不合理,已直接影响我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发展。(二)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不到位。(三)执法手段单一,处罚权限划转。(四)全国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中,全国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执法检查子系统,填报在监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检查表,存在平台子系统中相关信息填报重复化问题。四、整改措施(一)、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是一项专业性相当强的工作,我站目前在职人员专业结构不够理想,且已经数年没有新进专技人员,人员结构及梯次配备已逐步呈现“断崖”状态。(二)、根据近3年来群众投诉统计情况看,住宅工程外墙外窗渗漏、二次结构裂缝、地面渗漏是投诉热点,通过分析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施工单位对质量通病的防治工作重视度不够,施工过程细部处理不够认真;加上参建有关方把分户验收工作流于形式,导致质量通病的产生,群众投诉不断。(三)、监督过程中,仅能以问题通知单、整改、停工文件等“行政通知”的方式对在建项目存在问题进行处理,而处罚权划转到市综合执法局,导致处罚时间及效果均打折扣,执法效率削弱。(四)、全国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执法检查子系统,建议同一工程项目相关报表内容可以设置成默认上次填写内容,填报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改,减少重复填报工作量。另外平台子系统中相关信息填报内容的检查较难实现,例如实体检查(塔式起重机)部分,相关检查项是否需要监督人员每次检查登上塔吊检查验证(难度较大),建议对塔吊等专业性较强的起重设备,由相关责任主体承担检查维保任务,监督人员加强对其行为检查。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进一步加强工程各参建单位落实主体责任。突出建设单位首要责任,严格落实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主体责任,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主体质量安全行为管理。(二)、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争取上级对质量监督队伍建设支持,在财政、技术、人才等政策方面适当给予倾斜;我们自身也要加强业务培训学习,不断提高素质、完善监督手段,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增强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三)、创新工程监管方式。建立建筑业企业诚信平台,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水平与市场行为挂钩,激励建筑企业创优夺杯,提升工程建设质量。积极推动“互联网+监管”,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监督执法,建立统一的监管平台,提升监督的智能化水平。(四)、强化工程重要环节、重要时段、重要节点监督,重点突出对涉及公共安全的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部位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加大对工程实体质量的抽查抽测力度,特别是涉及结构安全的原材料质量、混凝土强度、桩基质量、现浇楼板板厚等重点环节、重点部位;加强对住宅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工作,不断推进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质量通病及质量投诉。(五)、贯彻落实《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和《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是一项长期举措,是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重要手段,我们将继续加强《手册》和《条例》的实行力度,加强质量安全底线管控、加强责任主体的责任管控,不断夯实五方主体责任,不断提高我市工程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