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横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榆林市横山区植保植检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广种植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种植业技术试验示范;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种植业技术培训;种植业技术服务。为控制农业植物病虫害提供检测防治保障。农业植物病虫监测,植物检疫,农业植物病虫害防治,农用药械管理。 | |
住所 | 榆林市横山区城北二街32号 | |
法定代表人 | 王久国 | |
开办资金 | 66.3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横山区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63.44万元 | 157.01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横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3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在区委、区政府及区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开展业务活动情况1.春季支农发放物化补贴,助力全区粮食生产。采购高粱种子20吨、谷子种子12吨、绿豆种子5吨、红小豆种子10吨、大豆种子15吨、玉米种子3000袋、滴灌带支管18550卷、尿素125吨、复合肥125吨、有机肥600吨、保水剂5吨、生物菌剂20吨、农用地膜125吨、全膜播种机50台、玉米增密度播种机50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50台,发放给全区203个行政村、39个家庭农场、55个合作社、75个村集体,鼓励农户扩大粮食种植。2.万亩高效旱作节水农业旱作集成技术推广借助宽幅梯田的农业基础优势,按照项目要求,并结合我区农业发展现状和当地农业种植特点,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以玉米、高粱、谷子、绿豆为主要种植农作物,创建旱作集成栽培技术示范10000亩。项目区涉及全区12个镇办的15个村。3.全膜深沟探墒技术推广依托2023年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组织相关镇、办在没有水源条件的纯旱地示范推广全膜深沟探墒穴播绿色生产技术核心示范5000亩。其中玉米500亩,高粱2700亩,谷子1800亩。项目总资金70万元,通过招标采购全膜播种机54台,供项目区使用。4.玉米增密度提单产横山区玉米种植面积呈逐年上升态势,2023年实际种植玉米达到50万亩以上,占粮播面积的50%以上,总产玉米16万吨,产值突破5亿元。严格按照省、市旱作农业发展要求,以增密度提单产种植技术推广为重点,坚持技术推广和结构调整相结合、良种与良法相结合、农业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强化措施,加速提升我区农业生产水平,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步伐,实现玉米产业绿色高质高效。项目涉及全区的34个村委,1700个种植户,11个种粮大户。创建千亩示范点3个(雷龙湾镇、塔湾镇、波罗镇)辐射带动全区玉米生产提质增效。5.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区大豆种植面积为13万亩,其中(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1万亩)。涉及13个乡镇、1个农场,40个实施主体。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项目资金共计200万元,用于采购生物有机肥料、大豆种子、玉米种子、贴片滴灌带、复合种植专用种植机械。6.预测预报城关镇石窑则村植保测报场有小气候观测仪1套;城关镇李界沟村原有高空测报灯1套;赵石畔镇赵石畔村有虫情观测仪1套;在全区共设立草地贪夜蛾诱捕器30套;在全区共设立苹果蠹蛾诱捕器50套;已发布病虫情报5期。布设玉米螟诱捕器60套。7.调运检疫调运检疫4次,出具调运检疫证书4份,调运数量613200公斤。8.病虫害防治全区病、虫、草、鼠发生总面积88.7万亩,防治总面积29.22万亩,防控率32.8%。9.绿色防控为了有效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将赵石畔镇赵石畔村芦河果园设立为苹果绿色防控基地,面积300余亩。10.外来生物普查通过普查了解和掌握横山区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发生面积、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建立农业外来入侵植物资料档案,构建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数据库,为科学防控农业外来植物入侵提供基础数据支撑。11.植物检疫按照年初计划,安排专职检疫人员深入到全区的蔬菜温棚、各超市、仓库、各乡镇相应的农作物种植区等重点区域,针对玉米褪绿斑驳病毒、梨火疫病、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瓜类果斑病菌、番茄溃疡病、马铃薯腐烂茎线虫、马铃薯金线虫、向日葵列当、苹果黑星病等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专项调查。均未发现检疫性有害生物及病虫害发生。12.秋粮作物“一喷多促”通过对玉米田、大豆田等秋粮作物田块一次喷施磷酸二氢钾、生长调节剂、抗旱保水剂、杀虫杀菌剂等混合液,达到促灾后恢复、促灌浆成熟、促单产提升的目的。13.转基因检测对辖区内7个制种企业基地开展转基因检测1次,未发现转基因成分。14.种质资源保护展示地选择在波罗镇朱家沟村我中心租种的试验基地,地势平坦,土质沙壤,有灌溉条件,光照充足,交通便利,前茬作物为西瓜、豆类等,土壤肥力中等。共展示5类,20个品种。15.高粱新品种引进引进了10个高粱品种进行品种展示,通过掌握高粱新品种的特征特性,鉴定其在横山区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从中筛选出适合横山种植的优质、抗病、高产的高粱新品种,为横山区乃至全市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高粱新品种。16.耕地质量提升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经济、环保的要求,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施肥方式,调整施肥结构,通过多种途径替代部分化学肥料投入,提升施肥专业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不合理化肥使用,千方百计降低农民用肥成本,为稳粮保供、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完成化肥利用率田间试验4个,开展农户施肥情况调查100户,完成三新示范2400亩,我区建成土壤监测点12个,完成“三普”工作,共采集表层土样2583个,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人数32人次,召开现场观摩会4次,参加人数达300人,发放技术资料9200份。17.综合试验示范开展情况小杂粮品种选育和试验示范,小杂粮栽培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11个。物化新产品引进试验示范7个。旱作农作物节水研究和综合试验示范推广11个。农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研究和试验示范推广4个。农业新装备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3个。智慧农业研究与推广3个。农业科技实训和中小学生农业科普基地。(二)社会经济效益1.万亩高效旱作节水农业旱作集成技术推广项目效益分析①经济效益项目区高粱平均产量为404.68㎏/亩,增产29.28%,谷子平均产量为266.33㎏/亩,增产46.7%,玉米平均产量为457.78㎏/亩,增产16.2%。平均亩增收350元。②社会效益及联农带农提高小杂粮的产量和品质,推进横山区小杂粮产业高质高效,带动脱贫户产业增收,增加农民收入。产业受益户780户,2975人,其中脱贫户174户,637人。受益户通过直接参与生产、土地流转和生产务工等方式获得收益,人均增收1176元。2.全膜深沟探墒技术推广项目效益分析①经济效益全膜深沟探墒穴播玉米平均亩产646.04㎏,对照大田产量491.37㎏/亩,示范区较大田平均每亩增产154.67㎏,增产率为31.47%。增产效果明显。全膜深沟探墒穴播谷子平均亩产179.91㎏,对照大田产量128.36㎏/亩,示范区较大田平均每亩增产51.55㎏,增产率为40.16%。增产效果明显。②社会效益全膜深沟探墒穴播绿色生产技术,很大程度的解决了农业靠天吃饭的困窘,提高了出苗率和结实率,增加了粮食单产水平,推动了我区旱作农业发展。3.玉米增密度项目效益分析经测产,项目区玉米平均产量为818公斤,最高产量为1090公斤,平均增产10.1%。核心示范平均产量为943公斤,最高产量为1190公斤,平均增产10.05%。千亩示范片平均产量为804.2公斤,最高产量为993.09公斤,平均增产10.72%。百亩示范片平均产量为874.30,最高产量为1036公斤,平均增产10.9%。4.大豆复合带状种植项目效益分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收益1208.86元/亩,当地纯种玉米收益1130元/亩。两者相比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比当地纯种玉米每亩多收入78.86元/亩。5.旱作节水示范项目效益分析谷子平均亩产200公斤,增产25%以上。增收320元/亩。玉米平均亩产550公斤,增产15%以上。节水60立方米/亩。增收210元/亩。高粱平均亩产400公斤,增产20%以上。增收280元/亩。(三)存在的问题1.专业技术人员缺位断层现象严重,需要不断补充年轻的专业人员进入单位,从事农技推广工作。2.干旱、霜冻、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多,智能化监测设备少,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弱。3.全区坡耕地多,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低下,农业机械难以施展,农机农艺结合困难。(四)改进措施1.加大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2.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大力发展智能农业,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3.在今后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把小型水利工程综合配套、改造老式低产田与完善梯田道路网络、坡改梯工程实施与涉农资金和技术有效投入以及农机农艺结合起来,更好的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五)下一步工作计划1.实施玉米增密度提单产20万亩。2.示范旱作技术集成2万亩。3.示范全膜深沟探墒2万亩。4.建设稻渔综合种养标准化示范基地1万亩。5.开展农作物绿色防控30万亩。6.实施水肥一体化20万亩。7.提升耕地质量10万亩,示范3000亩。8.建设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基地4万亩,薯麦轮作2万亩。9.推广农作物良种10万亩。10.产业奖补2万亩,其中脱毒红薯种苗1万亩、插秧水稻1万亩。薯麦轮作2万亩。11.围绕小杂粮、旱作农业开展农技推广试验示范站建设。12.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5个。13.完成外来有害生物普查和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14.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植物检疫和种业工作。15.与科研院校协作,完善推广模式,转化农业成果。16.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