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科技发展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服务科技事业。开展科技数据资源的收集、整理、共享服务工作。参与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开展科技金融、科技政策咨询、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工作。开展科技统计、科普统计、技术合同登记、专利成果查新等工作。 | |
住所 | 榆林市榆阳区西人民路313号 | |
法定代表人 | 鱼克奎 | |
开办资金 | 623.3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科学技术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623.37万元 | 595.57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科技发展服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4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我中心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科技局的领导下,围绕全市中心工作,认真贯彻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集中力量做了以下工作:一、主要工作1、完成了《陕西科技年鉴(2022卷)》榆林市部分的编辑工作和《榆林年鉴(2022卷)》科技部分的编纂工作。2、针对2021年服务于9个县区的137名“三区”科技人才的工作总结进行专项汇总,并以文件形式上报省中心。经过层层筛选,高标准确定了2022年度“三区”人才选派人员名单和受援单位。3、组织召开了两期2022年榆林市“三区”科技人才科技创新暨乡村振兴能力提升培训班,并向市发改委提供了“三区”科技人才方面的年度工作概况。4、2022年全市技术合同核定交易额增长显著,超额完成年度技术合同目标责任考核指标。累计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81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78342.96万元,市考核指标为6亿元,超额完成30.6%,其中核定技术金额47465.34万元。5、科技部火炬中心建设了“全国技术合同管理与服务系统”、,自2022年5月5日起我省启用新系统。我们积极组织学习、讨论,熟悉新系统,并选派1名业务骨干参加省上业务培训,同时将相关文件、要求、课件上传QQ群、微信群,要求各县市及产业园区相关业务人员学习。6、配合榆林高新区举办2022年科技型企业、技术合同认定培训会,园区30余家企业近100余人参加了培训。并于带队赴榆林市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知识培训,近80余名老师到会参加。7、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灵活采取“线上认定+线下邮寄”方式,无接触完成登记、审核、认定流程,为各类科技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共登记合同金额2800余万元。8、积极配合市局完成我市科技工作奖补政策制定工作。年初起,榆林市科学技术局就着手我市科技工作方面的《榆林市企业研发投入奖励补贴实施细则》等六个奖补细则制订工作方案,年底与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服务科共同审核奖补资料,对14家企业涉及的68项合同,200.91万元奖补金额进行了审核。8、顺利完成了《榆林科技》杂志四期的出版工作,尤其是局里布置的编纂《榆林科技秦创原专刊》工作,进一步宣传了我市秦创原工作的新成就、新局面。9、圆满完成了2021年度全市科普统计调查工作。科普统计是科技部每年的统计调查专项任务之一,为中央及省政府制定科普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推动榆林市科普事业的发展。10、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了2022年全市科技统计工作。为更好地开展科技统计工作,我中心负责此项工作的同志积极提前主动与省上业务人员进行对接沟通,一方面有助于在短时间内吃透消化文件,另一方面为顺利推动科技统计工作奠定了良好地基础。11、及时向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报废了已超使用年限十多年的原三家单位的家具用具及相关通用设备。12、与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破解榆林红枣成熟期阴雨裂果霉变技术难题项目有序推进,新建了3.6亩标准化红枣抗裂果品种资源圃,高占比荞麦挂面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进入设备采购阶段;榆林沙蒿致敏生态破解途径研究与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在榆林市建立沙蒿治理研究与示范基地。破解榆林工业固废资源化开发利用技术难题的研究与示范项目正式启动,今年重点通过制备基于生活垃圾的碳化营养基质。另外就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水处理技术、荞麦下游系列产品研发、枣木香菇生产及加工技术、横山羊肉分割深加工技术等进行了深入推进。13、我中心顺利完成编纂《榆林三区人才风采录》任务。为按时完成局里布置的任务,我中心相关人员加班加点,排版组稿,顺利完成了编纂,并于农高会期间现场发放。14、选派专职人员代表市科技局履行“双减”工作。为支持全市“双减”工作,我中心选派出一名干部进入全市“双减”工作领导小组专班,代表市科技局履行“双减”工作。同时制定了科技类校外培训专项排查行动方案,目前全市统计科技类培训机构共计48家,“无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15、选派专职人员加入市科技局乡村振兴工作队。为协助市局完成乡村振兴任务,我中心选派出2名正式职工组成市科技局乡村振兴工作队,夯实责任,落实乡村振兴各项具体工作。16、圆满完成了2021年度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人才工作考核任务及相关配套服务工作,强化了科技人才专家库建设。17、积极践行使命担当,组织科技抗疫工作队代表市科技局下沉一线高风险片区,积极抽调人员替市局完成社区摊派的每月核酸检测任务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包抓任务。18、在国庆节和二十大会议期间,组织科技服务工作队走进社区专题放映了多部红色、新时代题材影片,多次组织开展二十大专题学习会;参加了市局组织的一系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系列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收看党的二十大现场直播,专题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并召集全体干部职工参加市委常委、副市长赵勇关于二十大报告的专题讲座。二、取得的效益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我们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1、22年,市科技发展服务中心组织专家并与相关企业及单位合作,在破解榆林荞麦系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难题的研究与示范、破解榆林红枣成熟期阴雨裂果霉变技术难题的研究、破解榆林工业固废资源化开发利用技术难题的研究与示范、榆林沙蒿致敏生态破解途径研究与示范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上述项目相关技术成功转化落地茁壮成长,另外就破解横山优质羊肉精细化加工关键技术壁垒的途径研究与示范、破解榆林山地苹果花期晚霜冻害技术难题的研究与示范项目进行了深入推广。2、中心围绕全市疫情防控常态化,加紧科技配套服务。2022年全市技术合同核定交易额增长显著,超额完成2022年度技术合同目标责任考核指标。全市2022年累计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81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78342.96万元,市考核指标为6亿元,超额完成30.6%,其中核定技术金额47465.34万元。。3、及时处理了合并前三家单位遗留固定资产问题,向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报废了已超使用年限十多年的原三家单位的家具用具及相关通用设备。我中心在履行新单位职能的同时,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系统上原榆林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原榆林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原榆林市技术经济研究中心积攒7—18年无法报废的固定资产逐一清点,拿出给自己家办事的态度,积极作为,主动推进,完成了单位的瘦身。4、配合榆林高新区举办2022年科技型企业、技术合同认定培训会,园区30余家企业近100余人参加了培训。并榆林市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知识培训。在其成果处组织下,近80余名老师到会参加6、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入库工作,截止2021年年底,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607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228家,增长率60.15%。7、组织召开了两期2022年榆林市“三区”科技人才科技创新暨乡村振兴能力提升培训班,为广大“三区”科技人才及时送上了精神食粮.组织实施了“三区”科技人才走近秦创原(榆林)创新促进中心活动。积极配合省、市乡村振兴局,提供“三区”科技人才方面的相关材料,并向市发改委提供了“三区”科技人才方面的年度工作概况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心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离工作实际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一是创新意识不足。存在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用学到的政治理论知识改造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做得不够,表现为工作上满足于常态化、对工作标准要求的不高、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积极地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及解决问题。二是中心工作人员对榆林科技服务、科技创新平台对于榆林经济的推动作用认识不足,在了解企业情况及问题时沟通不足,不能真正的了解企业的现状及意图,对提出的一些问题和要求不能做出迅速的反应。四、整改措施为推动中心的快速发展,深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结合中心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整改措施:一是加强中心人员培训,抓好工作人员的日常学习培训工作;二是增强创新意识,大胆解放思想,立足于本职工作,着眼长远,加强调查研究细致化,进一步做好科技相关工作。五、下一年度工作计划2023年,我们将按照提升计划的要求,认真落实好以下工作:一是全面落实年度工作计划,加大与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合作力度,在22年破解榆林红枣成熟期阴雨裂果霉变技术难题、高占比荞麦挂面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等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23年就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水处理技术、荞麦下游系列产品研发、枣木香菇生产及加工技术、横山羊肉分割深加工技术等项目上力争取得新成绩。二是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科普教育、科普培训,完善科普培训体系,要经过科技教育,技术培训等,进而增强职工的科技知识,提高职工自己技术水平,进而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科学素质。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