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商洛市商州区特色产业发展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承担蔬菜、烤烟、食用菌、水杂果等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指导产业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 |
住所 | 商洛市商州区北新街宏影路2号 | |
法定代表人 | 王小利 | |
开办资金 | 50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商洛市商州区农业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64万元 | 97.51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我中心在区委、区政府,区农业农村局的正确领导及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全年各项工作圆满完成。现将2022年工作总结报告如下:一、业务开展情况(一)稳步推进特色产业工作。2022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完成11.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20亩,高山菜5.25万亩)。产量约10.3万吨,产值2.45亿元。上报蔬菜价格监测信息23次;二是全区完成烤烟种植3100亩,可收购烟叶6000担(30万公斤),产值900万元左右,实现烟叶税收200万元左右。今年由于受前期严重干旱及后期严重霜冻的影响,产量、产值及烟叶税收均较去年有所下降。三是完成樱桃科管面积1.2万亩,全区水杂果面积达2.3万亩,挂果面积约1.4万亩,预计产量1.3万吨,产值预计2亿元。在三岔河、板桥、杨峪河等镇新建樱桃、草莓、葡萄基地3000多亩;引进樱桃优良品种5个,葡萄新品种6个,草莓新品种5个;四是新建果蔬采摘园3个,提升改造2个,在建休闲观光园3个。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30场次,受训3000多人次.(二)食用菌产业持续稳步发展。以城投润科3个工厂化生产基地为引领,坚持多菌类发展,全年已完成香菇、平菇、木耳、真姬菇、绣球菌、杏鲍菇、白灵菇等食用菌生产10005万袋(瓶),其中木耳1235万袋;种植羊肚菌124.66亩、赤松茸17.28亩、草菇0.75亩;鲜品总产量8.24万吨,产值52437.67万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74515万元。建成盛泽菌种繁育中心1个;新增食用菌初级加工生产线3条、冷藏库3000立方米、电商平台3个;配套建设菌类新品种展示基地1个、农业实训基地1个、观光体验基地1个;在建食用菌系列产品深加工企业1个,食用菌加工包装生产厂2个,废旧菌料处置中心2个、颗粒燃料加工厂2个。(三)持续推进牧护关食用菌灾后重建工作。稳步推进牧护关镇食用菌基地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已集中建成高标准食用菌钢架大棚552座124274平方米,占地337.76亩,配套建成排水渠约2200米、生产路约4000米,自建、改造设施大棚721座349亩,全面恢复生产;千亿级设施农业食用菌产业秦绿源基地大棚改造正在施工;市级4个木耳产业项目建设任务基本完成;5个重点村食用菌产业项目改造提升完成;陕南发展资金宝芝源食用菌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商蒲缘香菇锅巴央视宣传推介,通江路旗舰店装修完成。(四)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按照区委组织部安排部署,扎实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及乡村振兴工作。我单位抽调5名干部对2个村(含1个贫困村和1个非贫困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按照全区统一安排做到了在编人员包扶全覆盖,积极宣传落实政策,围绕两不愁三保障,针对产业发展、住房保障、饮水安全、教育救助、医疗保障等存在问题,扎实开展对标补短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2022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完成11.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20亩,高山菜5.25万亩)。产量约10.3万吨,产值2.45亿元。;全区完成烤烟种植3100亩,可收购烟叶6000担(30万公斤),产值900万元左右,实现烟叶税收200万元左右;大樱桃为重点的水杂果新栽植面积3000亩.果农户均增收2800元;全年已完成香菇、平菇、木耳、真姬菇、绣球菌、杏鲍菇、白灵菇等食用菌生产10005万袋(瓶),其中木耳1235万袋;种植羊肚菌124.66亩、赤松茸17.28亩、草菇0.75亩;鲜品总产量8.24万吨,产值52437.67万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74515万元。三、存在问题(一)土地流转使用难,产业规模偏小。发展产业、助推脱贫,土地面积需求较大,出现产业争地,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需要龙头企业引领,还需求地势平坦集中连片,且我区为山区地方,租赁大面积土地比较困难,土地流转费也呈现逐年剧增之势,土地使用成本大,土地性质大部分都是基本农田,直接影响设施农业发展,因此土地流转和使用难制约着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二)招商引资困难,企业带动太弱。受环境、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尤其是产业优惠扶持政策缺乏竞争力,致使招商引资工作难于落地。我区境内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涉及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大多创建时间不长,原始资本积累不足,经济实力不强,有效带动产业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具体带动比较效益不明显。(三)品牌效应较低,企业融资困难。品牌是产品通向市场的通行证,打造农产品品牌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产品增值和农民增收的过程。我区大多数食用菌产品都是原料型、大路货,没有精包装,多是大包装、散装销售,名优特新产品少,产品缺乏特色和吸引力,特色产品未能形成优势产业,自然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组织协调、开发、生产能力弱,不能把生产基地、农户与市场很好的连接起来,龙头带动作用难以发挥。大部分企业资金短缺,缺少基地建设巩固资金,银行贷款需要担保,基地固定设施属于临时建筑物,食用菌大棚不能作为担保为企业贷款,难以享受贴息贷款政策;贫困户贷款限制也多,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少。(四)技术力量太弱,菇农素质较低。我区特色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紧缺,都是一边自学一边指导,特别是食用菌产业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团队,特色产业发展中心虽然设有食用菌股,但没有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工作都是行政事务多,技术研究少,对食用菌生产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及过硬的实践经验。另外,各食用菌生产企业也没有自己的专业团队,大多在河南、浙江等聘请农民技术员,聘请费用相对高,而切都是乡土技术人员,这些人员只有实践经验,没有理论基础,只能指导小型生产基地,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食用菌技术指导的需要,更谈不上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还有目前农村劳动力多为留守老人及妇女,其文化程度低,科技意识不强,接受能力差,还不愿参与食用菌生产,因而影响了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五)政策保障不紧、协作配合不够。近几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保障措施不强,出现单打一推责任、检查多发力少、追责多关爱少的局面,影响了干部发展产业和指导产业的积极性。特别是食用菌产业发展,协作配合还是不够,规划、发展、指导、协调、验收、资金使用等各方配合协调还是不紧,有限工作时间完成特定工作任务还是有一定的压力。四、整改措施(一)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做好灾后重建,打造牧护关食用菌特色小镇。做好牧护关镇食用菌基地和夜村镇白灵菇基地灾后重建工作,指导食用菌经营主体全面恢复生产;不断延链补链,抓两头,保中间,促进全区食用菌产业全产业链发展;落实食用菌(木耳)产业扶持政策具体措施,稳定全区食用菌产业规模,推进产业绿色健康持续发展。(二)强化政策落地,稳定产业脱贫。一是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做好麻街、三岔河万亩大樱桃、麻街百亩猕猴桃、板桥草莓采摘园园的科管水平,稳定产业效益,培育新生经营主体更多的参与到水果生产中来。抓好金陵寺日光温室基地生产,腰市蔬菜制种育种中心,大赵峪上庄高山蔬菜基地建设,不断提升我区蔬菜生产水平,力争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三)强化技术指导,提升服务能力。把食用菌、蔬菜等特色产业产业技术指导和专题培训拿在手上,根据各镇办具体情况,点面俱到,建立机制;聘请经营管理及西农食用菌栽培技术专家,举办培训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栽培技术水平,实现对基地的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浪费、降低损耗、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增产增收。(四)强化招商引资,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宣传我区食用菌产业扶持政策,通过线上线下加强招商引资力度,认真研究分析切实解决我区食用菌加工企业力量薄弱的局面,吸引培育不低于2家食用菌加工、销售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调动种植积极性。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