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渭南市地震监测与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研究地震科学,促进科技发展。地震监测、预报;临震预报;震后趋势预测;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地震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 | |
住所 | 渭南市三贤路北段市民综合服务中心 | |
法定代表人 | 薛晓军 | |
开办资金 | 586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渭南市人民政府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12万元 | 187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3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规范使用印章、证书,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我单位于2021年7月申请法人变更登记,由原法人:李东平;变更为:薛晓军。宗旨和业务范围变更为:研究地震科学,促进科技发展。地震监测、预报;临震预报;震后趋势预测;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地震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地震监测与服务中心紧紧围绕年度目标任务,立足震情形势和社会发展大局,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现将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设想报告如下:一、2021年防震减灾工作业务情况1、加强震情跟踪和地震台站跟踪管理。制定了《渭南市2021年度震情监视跟踪工作方案》,加强了对震情监视跟踪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做好重要时段、重大活动地震安全服务保障工作。扎实做好虚拟台网、信息节点及视频会议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2、严格落实震情值班制度。牢固“震情就是命令”的思想,全力做好重要时段、重大活动地震安全服务保障工作,制定了《第十四届全运会地震安全保障工作方案》。坚持昼夜24小时值班制度,严格执行3级值班制度,认真做好震情值班记录,快速处置本行政区域宏、微观地震异常,随时准备应对各类地震突发事件。3、群测群防管理进一步规范。加强市级骨干宏观观测点管理,实行每周二报告制度。9月组织开展了市级骨干宏观观测点优化检查工作,新增6个市级骨干宏观观测点,共确定41个骨干宏观观测点。4、提高预报水平,认真做好震情分析研判。加强省局专线网运维管理,确保前兆数据网络畅通,实现了辖区台网数据实时获取。加强与晋陕豫三省七市地震联防区各地震部门的联系,相互通报辖区测震、前兆、宏观异常情况,交流、讨论震情会商意见,实现了观测资料信息共享和震情会商意见交流。认真落实周、月、半年、年度、紧急会商制度。2021年开展市级震情会商27次,参加省局会商会14次,编制撰写半年、年度震情趋势会商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各1份,编制撰写震情通报16期,编制撰写震情简报13期并及时向本市五大班子报告相关情况。5、加强各种宏微观异常的落实跟踪工作。更新地震宏观异常研判专家智库名单,持续发挥渭南市地震宏观异常研判专家库作用。2021年共落实宏观异常2起,经调查均非地震活动异常。6、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一是组织做好第二十九届“科技之春”宣传月,5.12,7.28等活动宣传。深入社区、农村、学校等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7、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大讲堂活动。中心各科室负责人结合业务工作面向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了三次试讲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地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结合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的“六进”要求,面对不同受众,开展专题授课。8、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情况。一是成立渭南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了任务及分工,按时高效做好普查各项任务。二是完成了重点区域历史灾害发生和损失情况的上报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参加陕西省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局线上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培训会。组织开展了全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培训会,为做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做好震情监视跟踪工作,编写渭南震情专题研究报告,进入全省优秀序列,实现专题研究报告零突破。组织编写《华阴形变台应震分析》地震专题研究报告,完成了渭南市2021年度震情监视跟踪工作总结,完成了渭南市2022年震情趋势研究报告。渭南市2022年度震情趋势研究报告获得陕西省优秀等次,实现零突破,顺利完成目标任务。(二)开展省级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实现零突破。成功创建4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提高了中小学幼儿园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效的推动了学校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平安校园建设工作。(三)配合推进渭南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设。积极协调配合推进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设工作,参加了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织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市级预警发布服务器建设培训。做好了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项目建设的选址、建设和运维管理工作。按期完成了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渭南市中心建设工作。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一是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缺乏配套资金。在配合省地震局完成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陕西子项目在渭南建设工作,确保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正常建设过程中,我中心缺乏配套资金。二是震情分析研判容易出现误差。地震部门作为负责地震监测预报预警等业务的专业机构,受地震分析预报科学发展的局限性,以及缺乏地震预报方面专业性人才,难以适应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三是科普知识宣传手段单一。地震科普宣传还是以传统宣传方式为主,受众面窄,与新媒体、网络的结合还不够,宣传力度不够大。(二)改进措施:一是将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与市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融合。同时积极与上级业务部门对接,争取省市地震预警系统配套资金。二是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队伍建设。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业务培训,主动与省地震局联系,系统性学习观测资料的分析研判方法,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鼓励激励干部职工在职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更加系统、深入学习地震业务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干部职工专业水平和文化层次。在编制有空缺的情况下,招录一名地震专业人才。三是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加强与互联网、新媒体的融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扩大受众面。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主动适应应急管理体制的变化,融入应急管理大格局。地震部门要主动适应应急管理体制的变化,主动融入应急管理大格局,充分发挥应急管理大平台的优势,更好地促进资源整合和业务升级,提升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水平。(二)持续加强震情监视跟踪工作。强化震情短临跟踪,制定跟踪方案并组织实施。完善措施、落实责任,强化震情值班,全力做好重大活动和特殊时段地震安全保障服务工作。保障虚拟台网、信息节点和视频指挥系统运转正常。切实加强监测台网运行管理,强化日常维护和观测环境保护,确保各类监测台网运转正常,地震信息发布及时准确。(三)进一步完善“三网一员”体系。建立专群结合的群测群防机制,不断优化地震宏观观测点,保障地震宏观点正常运行。“三网一员”信息更新及时,队伍稳定并发挥实效。(四)强化震情会商研判工作。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科学制定震情监视跟踪工作方案,细化跟踪措施,统筹安排,周密部署,落实责任,努力把握震情发展趋势。强化震情会商,扎实做好各类会商工作。加强与晋陕豫三省七市地震联防区各地震部门的联系,相互通报辖区测震、前兆、宏观异常情况,交流、讨论震情会商意见,提高震情会商的质量和水平。严格执行《宏微观异常零报告制度》和《异常报告编写要求》,扎实做好日常资料分析和异常核实工作,及时发现、核实和跟踪各类宏微观异常。进一步充分发挥地震宏观异常研判专家智库作用。(五)持续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创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方式方法,在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等重点时段开展有特色、有针对性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学习教育纳入各级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建立普法长效机制。组建防震减灾科普宣讲团,开展上门宣教培训活动,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活动。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