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灞桥区> 西安市灞桥区东城第三小学

西安市灞桥区东城第三小学

发布时间: 2022-04-02 15:37
单位名称 西安市灞桥区东城第三小学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实施小学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小学义务教育;小学学历教育。
住所 西安市灞桥区纺七路15号
法定代表人 张春梅
开办资金 214.4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西安市灞桥区教育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03.94万元 424.43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2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我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本年度,学校在教育局的领导下,秉承“让生命在绿色中绽放”的教育理念,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目标导学,丰盈绿色课程内涵学校基于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共生”理论为视角,构建“常青藤”课程体系,寓意教师敞开胸怀,拥抱呵护每一个生命,让校园时时处处涌动着希望与活力的气息。(一)增智启慧——全学科阅读课程阅读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心灵滋养的有效途径与必备技能,其能力高低将直接影响他们发展的方向和质量。为此,东城三小以学生幸福成长为驱动,开展“青·阅”全学科阅读实践研究,以“阅读322”实施路径,创建“课堂、作业、活动”三大学科阅读阵地,打通“课内与课外”“科内与科外”的界限,创新课程形态,拓展学科视野,扩大阅读外延,最大限度发挥阅读在学科学习中的奠基作用,实现学科与阅读的无痕融合与互促双赢,让学生从“学会阅读”晋升至“通过阅读学习”。夯基提质——学科素养锤炼课程学科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不仅体现学科育人价值,更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显著外化表现。为此,学校按照依科设计、骨干研讨定案、全员参与实施的思路,以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不断探索实践,打造了一系列活动化、综合化、优质化的夯基提质课程。培根固本——红色思政铸魂课程为引导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有信仰、有力量的时代新人,学校创新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一是加强思政教研力度。在思政课创优工作室和教联体思政课“名师+”研修共同体的引领下,学校坚持“常教研、深钻研”的工作思路,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最大限度激发教师开展思政教科研的积极性。二是提升思政课教育成效。采用全方位育人,让思政教育无处不在。学校通过全方位引领,全过程渗透,课程化育人,家校共育的方式,让思政教育入心入眼,让校园处处皆思政。采取体验式、感悟式的教学方式,将思政教育寓教于乐,强化教育效果。例如师生代表赴公交八公司开展的“携手共迎十四运,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让遵守交规、珍爱生命、互助奉献的种子在心中发芽,引导学生做文明城市的践行者和宣传者。二、德艺兼修,筑牢“三品”绿色根基学校坚持“传统教育中育人,实践活动中成长,养成教育中成才”的育人格局,不断打造绿润校园的文化磁场,塑造学生良好品格、品行和品味。德为先—修养品行。育德于细,积极构建校级、年级和班级协同促进的“点线面”德育网络。学校紧紧围绕“四个结合”开展德育工作,即常规管理和榜样争章结合;自主管理和督促评价结合;一班一品和法治教育结合;队伍提升和特色活动结合。打造“常青藤”——“文明伴成长”线性课程体系(行为习惯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四节”“五赛”“六展示”系列活动,夯实升旗仪式、校园电视台、主题班队会三大主阵地。不断深化德育工作内涵,扩展外延,促进学生良好品行形成。体为基—锤炼品格。学校坚持每天阳光锻炼一小时,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健康身心,锤炼品格。学校在运动场所有限的情况下,创新课间操方式,采用同时不同类的方式,将自编室内操、毽子对对碰、跳绳1+1、欢乐循环跑等形式多样的运动项目根据年龄段进行合理安排,定期交换,提升锻炼效果。坚持常规+特色的模式,让体育课焕发别样光彩。艺为质—修炼品味。艺术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诗意化,是道德教育的愉悦化,它于无声处引导孩子学会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品位。学校在开足开齐艺术课的同时,积极挖掘教师潜能,架构开发社团课程,所有学生通过抢课方式挑选自己心仪的课程,目前千余学生参加了数学魔术、编程、曲艺、古筝、科创等开设了38类、62个社团。程泽轩、马辛艺泽等300余名学生在省、市航空航海模型大赛、创客比赛、信息技术与创新大赛、征文大赛、少年儿童游泳比赛等多项省、市、区级竞赛、展示活动中获奖。三、“双减”落地,营造绿色育人生态“双减”政策下,学校深学政策,实干担当,用系列实招硬招,力推“双减”工作落地开花。(一)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双减”保驾护航。在课后服务大背景下,学校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采取每日组内微教研、周四集体错时教研、每周点课评课、师徒结对、学科赛教、优课送教等方式,锤炼教师教学功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二)践行绿色“作业革命”,让“双减”落实生根。一是作业管理体系化。以常态多向管控为保障,严格做到班统筹、日公示、周台账、月反馈,开展学校、教研组、教师、学生、家长五级管理督查,形成作业备案、公示、反馈、优化、提质的管理闭环;二是作业布置精妙化。以“预作业”教研为先导,立足教材,放眼课外,控量提质。落实课内无痕融化、课后分层布置、多科总量统筹、学科融合创新、形式内涵多元,充分发挥作业育人功能;三是作业批阅品质化。坚持布置必批改、批改必及时、改后必讲评和常规加创新、总批加面批、精批加复批的“三必三加”策略,多方发力、多线管控,不变形、不缩水地发挥其评价和反馈作用。目前,学校两份作业管理案例已由市区级推荐至省级参评。(三)加强课后服务管理,为“双减”支撑助力。学校以务实、务本、务精的工作思想,实行“三全三定”服务策略,其中“三全”指全体教职员工参与,有需要的学生全参与,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四、“三名+”领航,助力教育均衡发展东城三小聚焦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改革、课内海量阅读、思政课培优创新等重点领域,按照“上挂、横联、下带”的方式,积极发挥“名校+”“名校长+”“名师+”的引领带动作用,先后组织“名校+”教育联合体各级各类培训近20次,受益2000余人次;微课大赛、青年教师赛教、期末复习研讨会、思政课“大练兵”、班主任工作交流、青年教师成长论坛等教育教学活动,激发联合体各科教师工作内驱力,促使其不断在交流中激活、融合、提升;学生诗词大会、现场书画大赛、足球联赛、自理小能手比赛、学科节等活动,甚至“书香状元”“书香班级”的评选,都做到统一组织、统一要求、统一标准。这一系列“齐步走”的举措,逐渐打开了“名校”与“+校”、“名师”与“普师”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教育新局面。学校活动先后被都市快报、西安新闻频道、陕西广播电台、抖音等媒体报道14次,被《辅导员杂志》《中国共青团》、阳光报、阳光网等宣传报道80余次。四、取得的主要成绩过去的一年,全校师生上下齐心,精诚团结,用勤奋和智慧换来一个个高光时刻。相继荣获陕西省“红领巾法学院”创建命名单位、中国舞蹈家协会陕西考区校园舞蹈教学基地、陕西省啦啦操联赛“云BATTLE”公开赛一等奖、陕西省2021年度发挥队刊作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主题教育活动工作优秀单位、陕西省慈善协会支持公益阅读项目先进单位、陕西省中小学学科优质教学基地(语文、音乐学科)、陕西省作业管理与设计案例特等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米思奇创客教育实验学校”、陕西省“家门口的好学校”称号、西安市2021年优秀市级“名校+”、西安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西安市优秀少先队大队、西安市首届中小学“中华经典诵写讲”诗词大会小学组三等奖、西安市中小学艺术展演集体项目小学喜剧A组优秀奖、西安市第二批STEAM教育实验学校、西安市小学生法治宣传作品创作大赛优秀组织奖、西安市少年儿童为爱阅读朗读大赛书香校园奖、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第二届晨钟杯西安市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优秀团体奖、“小手绘童真.溢彩长安城”——2021西安城墙六一手绘主题活动暨2022年城墙新春灯会小小设计师选拔活动获优秀组织奖、西安市“千张孩子笑脸喜迎盛世全运”绽放十四运儿童青少年笑脸征集活动最佳组织奖、西安市戏剧艺术少儿教育基地、西安市青曲社青少年曲艺研习基地、西安市首批中小学家校共育示范基地学校、西安市2021年中小学艺术展演小学组合唱三等奖,另荣浩灞桥区2020年度目标责任综合考核优秀单位、灞桥区2020年度小学教育教学目标评估优秀单位、灞桥区首届诗词成语大赛小学组一等奖、灞桥区“四星级大队、灞桥区首批思政课创优试点单位等诸多奖项。五、目前存在的问题操场、体育馆、综合楼建设仍未到位。受地铁六号线施工影响,目前仍未建设到位,影响日常活动开展和室外课程开展实施。六、整改措施关于操场、体育馆、综合楼不能及时建设到位的问题。经过学校多次和上级部门联系沟通,目前综合楼主体施工进度正常,主体将在2022年6月完工,预计8月底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同时,学校已对即将建成的楼宇、场馆做好布局规划,力争室内设施能同时配置到位。七、下一步工作计划1、加快智慧校园建设。进一步融合各类智能硬件设施,形成全面感知、高效协作的智慧校园平台。对已有应用系统功能进行完善和补强,逐步实现教学业务的信息化全覆盖;着手建设应用系统与硬件设施等全面整合,实现智能管控、全向交互、按需推送和无缝衔接的智慧校园平台。2、进一步发挥办学理念的引领作用。加强对办学理念的深入分析和思考,要求全体师生认知校徽、学唱校歌,铭记师生誓词,领会学校办学理念。提高认识,主动作为,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做好落实“双减”的“加”“减”法。建立健全课后服务管理机制,优化特色社团建设,增加艺术展演次数,定期开放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及班级书柜,不断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3、通过教师培训和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立激励方案,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鼓励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学科专业研究、课题研究等方式提升自己,促使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得以不断深化和提升。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