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环境保护提供监测保障。全省环境监测技术指导;大气、水质、噪声、土壤、固体废弃物、生物、生态监测分析,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污染事故仲裁监测、应急监测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服务及技术人员培训;全省环境监测系统质量控制。 | |
住所 | 西安市碑林区长安北路49号院 | |
法定代表人 | 刘旗龙 | |
开办资金 | 1463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4704.23万元 | 15663.88万元 | |
网上名称 | 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 从业人数 6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省监测站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扣全省生态环保中心任务,着眼大环保、大数据、大质控目标,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强化监测能力、确保数据质量。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一)积极开展各类污染源自行监测检查、执法监测、应急监测及其他专项监测,为环境管理提供可靠决策依据。一是完成47家核发排污许可单位执法抽测任务。二是配合审计厅开展15个县区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审计监测;配合环保部办公厅对我省9家企业开展执法抽测。三是开展4省地表水断面的流量季度监测,完成全省34家企业自行监测现场检查,共检查相关运维记录近千份,自行监测报告350余份。四是完成6省区20市共30家企业二噁英监督性监测工作及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西安厂区二噁英监测。五是圆满完成7起应急监测任务。首次摸索建立了跨流域联合应急监测工作机制。六是组织各地市推进开展全省120个村庄的环境质量监测、24个重点农田灌溉水质监测和1609个日处理能力20吨以上重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监测工作。七是调查全省工业企业3105家、污水处理厂255家、生活垃圾处理厂91家、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场55家、各地市生活源污染排放等情况。(二)持续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报能力,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一是完成省控网185个评价站点的交叉运维工作。二是完成5市颗粒物组分站建设联网工作,每日组织开展8个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站数据审核,传输数据700余万条。三是采集并传输10个设区市55个国控空气自动站和全省185个省控空气自动站监测数据2300余万条。四是组织全省11个城市、关中区县开展降尘监测工作,共获得有效数据2316条,编制降尘月报12期;组织全省15个市(县、区)监测降水酸度,共获得雨样661条;组织全省11个城市开展功能区、道路交通、区域环境声环境监测,分别获得有效数据11592条、523条、1587条。五是组织开展西北区域、汾渭平原、陕西省空气质量预报工作,共编制空气质量预报产品、分析简报等各类常规报告1900余期、重大节假日预报产品23期、重污染/沙尘提示信息22期、污染风险提示信息47期、重污染及空气站点高值分析报告共11份。(三)扎实推进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助力打赢碧水保卫战。一是做好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保障工作。组织完成44个站点195次国控地表水自动站外围保障、5座水站选址踏勘和招标采购工作。二是持续做好地表水和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组织开展123个省控地表水断面(点位)的手工监测、44个市级城镇式、120个县级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201个农村“千吨万人”水源地水质监测。三是做好各类水质分析工作。编制《十四五国控断面水质状况简报》、《地表水水质状况报告》12期;先后完成《疫情期间2020年国控断面水质影响分析报告》、《“十四五”国考目标分析测算》等各类专题报告。四是组织做好专项监测。持续开展15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常规断面监测、黄河流域陕西段排污口专项监测、33个陕南矿区地表水预警断面监测和汉江出境羊尾断面专项监测。(四)大力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助力打赢净土保卫战。一是完成陕西省148个国控土壤基础点位和168个土壤风险监控点位的监测,编制了陕西省2021年度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和质量管理报告。二是扎实推进72个地下水国考点位保障工作。三是组织开展全省943个污染企业(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调查和14家污染源内部或者周边的30口监测井的试点监测工作。四是完成广西自治区701个点位土壤采样信息审核、采样质量控制工作,编制2021年西北区域土壤样品制备与流转中心质控实施结果评价报告。五是编制《陕西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报告》,该项工作受到国家好评,在“第八届土壤与地下水学术研讨会”做主题交流。(五)坚持深化省控网的质量管理,为监测数据说清现状、说准问题、说明成因建立可靠的技术保障体系。一是完成200余站次省控网空气自动监测站质控及省控网空气站臭氧量值溯源与传递工作。二是完成21座省控水站的季度质控检查和抽测工作、每月完成渭河流域6个考核水站的手工项目比对监测。三是对榆林、商洛两市4家涉水、4家涉气重点排污企业开展执法监测质量检查。四是完成全省92个二三级监测站共1394人次9729项次的持证上岗考核工作。五是组织完成我站及市级站参加总站、市场监督总局共6轮次11个项目能力考核,我站所有轮次考核结果均为满意。六是做好秦岭区域尾矿库污染源调查质量控制工作。(六)继续强化生态监测,助力生态保护修复。一是开展全省107个县区生态遥感解译。全省共计解译6大类26小类土地利用现状图斑7193895个、动态变化图斑120916个。二是完成43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四个季度数据审核填报,涉及地表水监测断面102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55个,空气质量监测点位69个。三是组织开展省级自然生态详查工作。通过组织一级核查、两级审核的工作方式,共核查动态图斑877个,借助科技手段为环境监管执法工作提质增效。(七)强力推进监测能力建设,助力强基础补短板。一是组织开展40多项方法验证,为下年度扩项评审做准备。二是申报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项目5项、省科技厅项目2项、完成陕西省地方标准1项、站内科研基金立项6项。三是组织编制《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2021—2025年)》、《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能力建设评估指南》等规划。四是结合实际,不断优化数值统计模型及相关功能模块,省内24小时空气质量等级预报准确率达到87.3%。五是启动《陕西秦岭水生态环境安全监控网络及预警体系建设(二期)》及《汉丹江流域分子生物监测与水生态健康平台》两项专项能力建设工作。(八)加强教育引领,构建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监测铁军队伍。一是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党员集体学习12次、支部每月学习4次、主题党日活动8次,与总站、市站开展支部共建活动7次。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各科室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突出“一岗双责”教育。三是持续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经典诵读、网络答题、为群众办实事、公益关爱活等活动,打造朝气蓬勃、廉洁高效的监测铁军队伍。四是坚持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今年投资26.4万为毛家河村修路600米,赴毛家河村开展土壤、环境空气及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提高毛家河村群众对居住地环境质量的了解。五是通过开展技术帮扶、岗位练兵、业务培训、执法监测联合大比武等方式多渠道培养队伍战斗力。(九)强化组织领导,积极投入西安市疫情防控工作。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及时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明确抗疫任务,夯实抗疫责任。二是强化疫情监测。坚持疫情期间组织各地市对38个地表水、饮用水源地、医疗废水及其他污染源开展余氯监测,每日编报《陕西省疫情防控期间环境监测信息》。三是做好服务保障。加强文艺南路186号家属院内公共区域消杀及人员信息核查,在配合社区加强重点区域及重点人群的疫情防控基础上,为院内人员购买了急需药品、米、面、油、天然气等生活日用品。四是及时响应号召。站13名下沉干部、8名志愿者第一时间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参与到21个社区的核酸检测、社区值守执勤、物资配送、秩序维护、扶老助弱等疫情防控工作中,彰显了生态环保铁军“先锋队”的风采。2021年度亮点工作:(一)秦岭生态遥感监测抓点示范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组织开展秦岭地区生态监测及评价,形成可应用图斑672.87万个、评价数据逾1.4万个、图件17份,累计核查秦岭地区各类地物点位118个。(二)圆满完成十四运及残特奥会各项保障工作。会期分析环境空气质量数据约83.8万余条,VOCs数据约63.5万条,颗粒物组分数据约14.9万余条;对18个比赛场馆和周边重点工业园区开展走航监测,航程共计76000余公里,产生并分析走航监测数据约13.5万余条。(三)首次开展国控水站水环境质量周报编制。为全面及时掌握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为领导决策提供多维度更为详实的参考依据,在常规月报编制的基础上,从8月份开始,对考核我省的47个国控水站首次开展水环境质量周分析及日累积研判,同时与上年同期水质类别进行比对。(四)成功研发陕西省水环境应急监测辅助决策系统。结合应急监测现场暴露出的信息沟通不畅、信息发布不及时的问题,经征求多方意见和建议,组织成功研发陕西省水环境应急监测辅助决策系统APP,以期有效解决应急监测事件现场点位布设、分析测试等工作效率的问题,并打通信息沟通壁垒。(五)探索建立环境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手段,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系统、环境监测标准规范管理系统、能力验证考核系统、第三方监测机构质量管理系统等方面筹备建设环境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数据集成系统将为监督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质量信息,目前该项目按程序稳步推进中。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的《资质认定证书》,证书编号:160012051278,有效期为:2016年12月16日--2022年12月25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