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自然资源调查与规划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开展全市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的事务性工作和技术保障工作。 | |
住所 | 榆林市榆阳区航宇路169号 | |
法定代表人 | 钟锋 | |
开办资金 | 70.2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2.4万元 | 725.3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自然资源调查与规划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5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加强思想建设,促进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的建设,推进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促进领导班子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干部作风、狠抓落实为目标,充分调动每个班子成员的民主管理和责任意识,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党性学习、业务学习,内培外培相结合促进干部道德水准、业务能力普遍提高。二、2021年主要工作(一)组织编制《榆林中心城区社区邻里中心建设专项规划》《榆林中心城区公共卫生间建设专项规划》。中心牵头编制了《榆林中心城区社区邻里中心建设专项规划》和《榆林中心城区公共卫生间建设专项规划》。本次邻里中心规划打造形成10-15分钟和5分钟两级生活圈体系,依托两级生活圈体系分别打造一类邻中心和二类里中心。规划确定两类六种邻里中心的规划建设标准和详细配置要求。公共卫生间专项规划近期(2021-2023),在中心城区新建117座,改造316座公共卫生间,其中全面改造升级72座,局部优化和内部设施更新244座。达到步行10-15分钟一座,每平方公里建设用地3-5座的布局标准。目前,两个专项规划的成果文件已通过局务会审查,待市政府研究后发布。(二)修订完善《榆林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的初步建立,《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等国家规范、标准的发布实施,结合试行期间遇到的具体问题,我中心开展了对《技术规定》的动态修订工作。本次主要修订内容包括:①依据最新颁行的规范、文件进行更新和增补。②结合榆林规划管理工作中遇到有关建筑基地、用地兼容、建设用地、建筑管理、配套设施、车位配建等问题进行改进。本次修订以优化用地供给、明确建设强度、量化配套设施、细化退界退线、强调空间引导为原则,共完成了八个章节的编制。目前,《技术规定》修订工作已初步完成,市局陆续以导则形式发布试行。(三)修改完善《榆林日照分析管理试行办法》。本次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建筑日照计算参数标准》GB/T50947-2014和国家其他有关标准,结合榆林市实际,对《办法》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明确了日照分析对象、日照分析朝向、日照标准、日照分析数据和建筑建模要求;优化了日照分析范围、计算参数和分析方法;完善了相邻空地及日照分析报告编制和复核要求。目前,根据多次征求意见会,已修改完成《办法》成果,待市局研究后报市政府发布。本年度完成日照分析报告40份、日照分析复核意见13份。(四)制定《榆林市规划建筑方案设计竞选办法(试行)》并组织开展方案竞选工作。竞选工作按照项目方案竞选文件要求,在规定时间由建设单位和市调查规划中心共同组织对参选方案竞选评定,相关科室、单位列席,择优确定中选方案。全年完成了和德公寓、怀远大厦、五雷沟居住小区、迁建榆林市第八中学等7个项目的方案设计竞选工作,另有1个正在进行。《榆林中心城区规划建筑方案设计竞选和比选办法(试行)》已初步完成,正在试行。(五)做好规划建筑方案设计专家评审的组织、服务工作。按照市局“审批导则”的要求,参与设计方案专家评审工作。(六)规范规划成果管理。根据国土空间规划成果要求,我中心起草了《榆林市规划成果管理试行办法》。编制小组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信息平台初步建设要求、自然资源部现行关于规划成果的标准规范,经与局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信息平台建设部门及长沙信息中心控规一张图信息平台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对接,现已形成了《办法》征求意见稿。《办法》涵盖了规划成果适用范围、成果的收集和汇交、入库和更新,明确了成果查阅和利用的主体、利用成果资源的程序等内容。目前,《办法》征求意见稿已提交市局分管领导审阅。(七)组织开展榆林“十大新地标建筑”评选工作。为全面http://www.baidu.com/link?url=2c5kVte7c90cUkT7eGYZQb0_I4EBgjxAYPw-G2P8LyDDd8v5TEmNg8s0h30WevThVyrKo9FQO2f24vLK8IPkfq _blank推动城市建筑品质提升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激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打造高品质建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彰显区域中心城市魅力和发展潜力,并总结20年来城市规划、建设取得的成绩。由市资源规划局牵头,调查规划中心具体承办了以“发现建筑之美,引领时代华章”为主题的榆林中心城区首届“十大新地标建筑”评选活动。本次评选活动通过专家领衔、全民公开参与,共计有38个备选建筑入围。通过为期10天的全民网络投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共计访问115万次,累计投票55万票。组织省市知名建筑行业专家对候选建筑进行实地考察,从专业角度依次进行了评分,最终通过专家评选,结合网络投票,综合选出了榆林中心城区首届“十大新地标建筑”。分别是:人民大厦、榆林大剧院、新闻大厦、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馆、会展中心、体育中心、陕北民歌博物馆、榆溪阁、榆星广场、榆林商会大厦。活动最具人气奖分别是:市第一中学(东沙-红山片区)、电信榆林分公司通信生产大楼(老城区)、市第二医院(西沙片区)、阳光财富中心商业写字楼(南郊片区)、榆林中学(高新区)。目前已于12月31日通过网络将“十大新地标建筑”和最具人气奖正式公布。(八)认真完成建设项目配建停车场和代建公共卫生间两个专项调查。调查工作从5月中旬启动,中心专门成立专项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两位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下设两个调查工作组,按照榆溪河以西、人民路以北,榆溪河以西、人民路以南,榆溪河以东、榆阳路以北,榆溪河以东、榆阳路以南分片区开展调查。调查启动以来,每周五召开一次调查总结例会,汇报讨论调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推进措施。外业调查7月初结束,完成了中心城区414个建设项目的配建停车场、代建公共卫生间的现场调查。其中对建成已启动的建设项目的配建停车场(250项)、代建公共卫生间(89项)进行了数据分析、问题剖析并提出建议,于8月底形成调查报告并上报市局。另根据市局安排,中心完成了多项工作任务,主要有:中心城区法定控规整合“一张图”,规划条件调整论证报告,人民路西延控规调整方案(城投地块),榆阳机场净空审核范围图,延榆高铁城区段征地拆迁量估算等。三、取得的效益一年来在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榆林中心城区社区邻里中心建设专项规划、榆林中心城区公共卫生间建设专项规划的成果文件已通过局务会审查待市政府研究;榆林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工作已初步完成,陆续以导则形式适行;已修改完善榆林日照分析管理办法,明确了日照分析对象、日照分析朝向、日照标准、日照分析数据和建筑建模要求,优化了日照分析范围、计算参数和分析方法,完善了相邻空地及日照分析报告编制和复核要求,完成日照分析报告40份、日照分析复核意见13份;本年度完成7个建设项目的方案设计竞选工作,另有一个正在进行;榆林市规划成果管理办法(适行)《征求意见稿》已提交市局分管领导审阅;我中心具体承办组织了以“发现建筑之美,引领时代华章”为主题的榆林中心城区首届“十大新地标建筑”评选活动,展现了榆林新时代发展活力和城市形象,彰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魅力和发展潜力,并总结20年来城市规划、建设取得的成绩,并于12月完成了“十大新地标建筑”评选活动,由市局对外发布;我中心对榆林市中心城区414个建设项目的配建停车场、代建公共卫生间进行现场调查,其中对建成已启动的建设项目的配建停车场(250项)、代建公共卫生间(89项)进行数据分析、问题剖析、提出建议,并于8月底形成详细的专项调查报告。四、存在的问题一是中心管理框架正在搭建。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三是资源调查监督业务尚未开展。五、整改措施一是落实单位内设机构,搭建单位管理框架,明确职责分工,逐步开展各项业务。规划方面:完成市局交办的规划编制、调整任务,开展规划成果管理工作,开展设计方案竞选、比选和规划评审工作,开展规划修改论证、规划校核、日照审核、政策规范研究等技术保障服务工作。调查方面:逐步介入资源调查监督工作,开展城市规划实施情况调查。二是研究制定相应规范性文件,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论证技术导则,中心城区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管理办法等。六、下一步计划2022年,我中心将按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体工作安排,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为推进全市规划建设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一是落实单位内设机构,搭建单位管理框架,明确职责分工,逐步开展各项业务。规划方面:完成市局交办的规划编制、调整任务,开展规划成果管理工作,开展设计方案竞选、比选和规划评审工作,开展规划修改论证、规划校核、日照审核、政策规范研究等技术保障服务工作。调查方面:逐步介入资源调查监督工作,开展城市规划实施情况调查。研究制定相应规范性文件,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论证技术导则,中心城区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管理办法等。二是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在各项工作开展的同时,针对具体内容、具体人员、灵活选择方式,丰富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思想,争取实现系统学习和外派学习;创新学习手段,增加知识储备,立足本职本业,拓展工作新思维;同时,继续严格执行学习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摒弃功利主义的目的,成为一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