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大气探测提供装备技术保障。气象装备采购、调拨供应管理;探测设备运行监控、气象装备计量、现场标校、气象标准量值传递;新型气象技术装备选型论证实施新仪器开发试验和技术服务;气象技术科技服务。 | |
住所 | 西安市北关正街36号 | |
法定代表人 | 邓凤东 | |
开办资金 | 14981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气象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8563.58万元 | 21821.84万元 | |
网上名称 | 陕西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 | 从业人数 4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陕西气象事业新发展阶段开启之年。省大探中心深入贯彻全省气象局长会议精神,紧扣建设气象强省目标,切实强化政治统领,坚决落实省局党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加快科技创新,全面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陕西气象新时代追赶超越注入装备力量。2021年,全体干部职工克难攻坚、齐心协力,圆满完成全年工作任务,成效显著。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政治机关意识不断强化。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责任担当。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汛期服务、十四运气象保障等工作中“一个带头,三个表率”作用发挥明显。建立支部参与重要事项决策规则,党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以十四运为契机,开展党建和业务融合示范建设,持续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理论武装水平不断提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及历次全会精神、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强化思想武装。完善支部及党小组学习制度,强化青年理论小组学习实效。开展省局党组成员讲党课、支部书记讲党课、支部共建、主题征文、读书分享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结合实际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清单,累计办实事20多项。学习强国等报道学习情况2次,中国气象局党史学习教育简报刊发2次。夯实基层组织,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加强支委班子建设,增设党务干部。加强党小组建设,抓实抓细支部制度建设。持续“对标定位、晋级争星”、“党员积分制管理”活动。丰富主题党日内容,加强民主评议党员结果应用,提高组织生活会质量,“三会一课”更加规范。创建““1+12+5”支部工作法,不断提升中心支部组织效能。中心支部获评“省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强化纪律作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制定落实责任清单。开展制度废改立,形成制度“树”体系。对“巡视整改”和汛期气象服务等专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规范纪检干部选配,选派骨干参加省局巡察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单位良好发展氛围不断提升。以“新探测心保障”党建品牌文化为指引,积极参与党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并获荣誉。组织退休干部座谈、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爱心捐赠等丰富的职工活动。增强“四力”,打造过硬宣传队伍,全年中国气象报、网站刊稿18篇,努力构建浓厚、融洽的向上氛围。二、保障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十四运气象保障服务精彩圆满。全面完成我省十四运气象观测系统16种81套设备建设,打造以十四运会场馆为中心、面向赛事赛会服务的天空地一体的综合气象观测网。研发十四运会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现十四运及全省观测设备的运行监控和数据可视化,推进新型观测资料和实况产品应用。引入国家级天气沙盘、雷达拼图等实况技术产品,固牢本地技术支撑能力。创建应急观测保障“1+N”模式,提升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技术支撑平台,激发保障活力和创造力。建立国、省、市、县和厂家五级协同观测保障工作机制,提升各级技术力量间合作能力,发挥出良好效益。攻坚克难,48小时建成奥体中心7套智能站,展现新时代的“保障速度”。主动谋划十四五等重大战略发展。开展气象观测站网布局研究,对标监测精密,立足广覆盖、细分辨、高精度、深应用四个维度,形成《陕西省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设计方案》、《秦岭山区气象监测站网布局优化方案》等技术成果。参与十四五陕西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秦岭生态保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等重大战略研究,强化规划引领,为我省观测精密谋篇开局。推动项目建设促现代化能力提升。专项调研雷达气象和卫星气象业务发展,建成国家级固定雷达测试平台,开展汉中、榆林天气雷达质量评估和观测模式智能运行试点,高质量推进西安、宝鸡、商洛天气雷达双偏振功能升级和技术升级改造,雷达数据质量和运行能力显著提升。积极推进补短板、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工程,智能自动气象站、X波段雷达、风廓线雷达等年底启动建设。全省建成50套大型蒸发,年内建成81套冻土自动观测仪,技术升级延安自动放球系统,我省气象监测水平迈上新台阶。强化专业气象服务协调发展。截至目前,镐天营业收入3548.1万元,天凌营业收入466.61万元、中心经营收入292.16万元。积极推进规范管理,完善激励等制度建设。主动融入区域站社会化保障和现代化项目建设。主动参与小微站研发,增进专业气象服务科技内涵。不断扩大与民航、地铁、交通等部门合作,逐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能。积极推进与试飞院合作,拓展专业气象探测技术服务领域,打造新的增长点,专业气象服务对气象事业发展、地方建设和气象军民融合方面的效益发挥不断提升。三、加强气象科技创新,提升气象监测精密水平高质量发展加快无人机气象观测应用示范研究。进一步完善复合翼无人机观测系统集成、无人机数据产品加工及评价系统。启动榆林靖边、定边复合翼无人机气象观测外场飞行作业,开展生态气象监测、撂荒地监测、退耕还林监测等试验,进行中低空垂直气象、环境观测,完成近10个架次的外场飞行作业和超过2T的数据图像处理,不断推动中低空无人机气象观测应用效益发挥。加深新型观测设备研发和试验。研究基于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气象观测系统,构建“云+端”的全新观测技术体系和观测业务管理模式,深化智能站技术和布局研究,参与起草下一代智能站技术指标。智能站试验纳入中国气象局2021年观测试验计划。积极推动小微站研发,在秦岭大气科学试验基地开展4种5套小微站比对试验,不断推进智能观测设备的“陕西智造”。开展相控阵雷达机外金属球标校试验和X波段雷达有源机外标校试验。加强全方位科研联合攻关。积极联合西北工业大学、365所等开展无人机的应用示范研究,与西安交通大学开展城市环境垂直探测研究,与杭州佐格公司开展计量实验室、标准装置研究,充分挖掘新装备、新技术在行业内应用的优势。加速人才创新活力激发。组建创新团队3个,获批2021年度重点实验室基金课题3项,软科学研究2项,中心自立课题12项,科研经费累计超57万。发表论文6篇、核心1篇。申请专利10项,获批5项,申请软著5项。3人入选省局2021年度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1人参加全国高级英语强化培训。四、全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保障,推进装备业务能力高质量发展全年我省天气雷达、自动站、土壤水分、闪电定位仪和区域站等探测设备运行稳定,设备可用性均超过中国气象局考核目标,酸雨考核全国排名第一。强化汛期保障组织到位。主动落实国省各级汛期气象服务要求,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全面高效完成雷达、地面设备、酸雨专项检查,重大气象服务应急保障。加大省内物资配发量,全省共发放备件5746件(套),积极响应中国气象局应急服务14次,创历年新高,为郑州暴雨、泸州地震的救灾工作以及建党100周年大庆等重大活动提供有力保障,服务能力获多方肯定。深化天元系统应用到位。完成天元系统的业务运行,加强各类观测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观测装备运行实时监控和评估能力。细化备件储备管理到位。调研并分析全省备品备件储备情况,面向全省下发气象装备备件管理办法及储备标准,推进备件储备规范化,提升备件物资保障能力。优化计量装备技术到位。研发气压检定数据处理系统和可视化空盒气压表自动检定系统,形成专利技术,提高空盒气压表计量工作效率及自动化检定程度。开展“一带一路”气象计量保障体系运行与管理研究,提升计量保障能力。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全国气象部门先进单位省局直属机关精神文明建设考评优秀单位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先进集体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