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中心按照示范区整体科技工作安排,结合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建设要求,在科技创新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扎实推进科技企业培育、农业科技培训、技术转移和科技(火炬)统计等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一、2021年工作完成情况(一)完善企业培育体系,壮大科技企业队伍全面实施农业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壮大科技企业队伍。1.完善培育政策体系,构建企业培育梯队。制定出台《杨凌示范区瞪羚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完善了示范区瞪羚企业认定标准和程序。通过组织线上线下政策宣讲、项目指南解读和科技金融对接等会议活动,扩大科技企业培育政策和申报流程的知晓率和覆盖面,有力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初步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示范区级高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的科技企业培育体系。2.加强后备企业培育,壮大科技企业队伍。主动筛选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规上企业纳入培育库重点培育,通过研发费用补助、示范区高企、国家高企、瞪羚企业、农业科技小巨人等培育奖励政策引导科技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规范研发费用辅助账。年内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72家,同比增长18%,评审认定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6家,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1家。辅导组织33家科技企业申报国家高企,新增高企20家,国家高企总数突破70家,同比增长超过32%。3家高企成功入选省级瞪羚企业榜单,1家企业入选省级潜在瞪羚企业。3.做好政策落实兑现,提升服务企业能力。建立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机制,促成长安银行与区内2家科技型企业初步达成200万元贷款意向。推荐支持9家高企获批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10项,获批项目资金超过600万元。为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授牌,并协同财税等部门,主动落实高企所得税政策,兑现奖补培育资金。全年兑现各类科技企业培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奖补等资金超过600万元,企业享受上年度高企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2600多万元,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负担,也促进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二)贯彻落实中省政策,促进成果转移转化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和国家级示范技术转移机构平台,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积极做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深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宣讲技术转移认定登记相关政策,挖掘农业科技成果和重点项目,开展“点对点”精准指导。全年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09项,交易总额2.39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企业法人交易类项目54项,占比49.5%,成果产业化项目39项,占比35.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新品种“秦脆”以1200万元实现苗木生产经营权许可转让,再次刷新全国苹果新品种最高交易记录。2.认真组织科技奖提名推荐。认真筛选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的农业科技成果,有针对性地开展组织提名,做好资料审查、材料补充和组织答辩等服务工作。推荐区内36个优秀科技成果参评2021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15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级科技奖励,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中省以上农业科技成果累计达到477项。3.深入推进科特派助力乡村振兴。继续组织11支杨凌科技助力脱贫县区科技服务团、70家法人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一线开展产业帮扶和科技服务活动。陕西省秦巴山片区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骨干培训班在杨凌顺利开班,“三区人才”“百村振兴”计划有序推进,发展认定科技特派员52人,一大批“农业科技土专家”将科技推广至“田间地头”,为农民增收致富和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三)完善培训服务体系,扩大培训覆盖能力按照“统合培训资源、围绕主导产业、培训高素质农民、服务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立足陕西,面向旱区,积极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1.统合培训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统合14家培训机构,根据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实施的需求,面向旱区农村基层干部、科技特派员、种养殖大户和农技人员等,全年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445场次,培训农民45366人次,受到了当地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2.加强线上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创新培训形式,开通“杨凌农科”线上培训专栏,根据旱区农作物生长周期,邀请农科专家在线直播,互动解疑,普及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农民生产和经营水平。全年围绕农业生产共性关键技术环节,开展专题直播144场。依托农林卫视、农业科技报等科技推广服务平台,持续开展各类线上农业科技培训97场次,培训农民19000余人,点击量累计超过495万次,扩大了“杨凌农科”培训的受众面,提升了中心对外培训服务能力。3.持续扶贫培训,巩固脱贫成果。以实施“陕西省秦巴山片区科技人才”培训项目为契机,将杨凌科技助力省内贫困县区现代农业产业扶贫培训就地转化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培训,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实施中的科技需求,面向11个结对帮扶县区,开展连续性和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培训。全年面向省内11个结对帮扶县区开展各类培训50场次,培训农民4578人次,有效的促进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4.完善职称管理,提升品牌效应。启动了2021年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年审工作,对符合审验要求的1056名获证技术员进行了年审。举办农民技术职称考试20场次,2095位学员参加了考试,其中981名学员通过考评获得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截至目前,全国累计24个省市自治区的17280名学员获得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土专家”,为当地乡村振兴实施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四)强化统计基础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1.强化部门协作,提高统计能力。克服疫情影响,创新工作方法,通过线上培训、工作群解答、一对一辅导等多种方式组织227家入统企业和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孵化载体、产业集群等按时完成火炬统计、高企统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统计报表填报工作。同时,按要求完成了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和科技跟踪计划统计、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统计等科技统计工作。2.加强报表审核,确保数据质量。加强企业填报报表的审核工作,对有明显错误或者异常指标,重点关注部分容易理解错误造成漏报、错报的指标,及时与企业沟通,了解数据异常原因,协助企业消除警告。联合统计局对入统的规上企业营业收入、产值和从业人员等重点指标进行了比对,确保企业各个口径的填报数据一致性。通过企业报表审核,退回企业修改报表300多次、减少错误警告近200项,保证了统计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3.深入分析数据,做好总结提升。根据新版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完成示范区近两年各指标值情况测算,并积极汇总梳理各项报表数据,发掘统计数据价值,形成《杨凌示范区火炬统计分析报告》,为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全面了解杨凌高新区发展现状,提升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和高新区排名短板提供依据,有效提高统计服务能力。2020年度示范区高新区排名136位,较去年提升6位。(五)高质量完成第28届农高会专项工作1.科技成果征集和发布水平逐步提升。持续面向全国涉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公开征集近三年来最新科技成果信息,征集到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等19家高校、科研院所和11家涉农企业1131项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及665项涉农专利,较上届增长超过25%。将征集的农业科技成果及专利汇编成册,面向创业投资机构、科研单位、企业和有关参展商进行发布推介,通过项目的征集、发布、宣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高新科技成果的交易转化。2.编制发布“旱区农业技术报告”。组织专家梳理总结我国旱区农业技术发展情况,编写《2021中国旱区农业技术发展报告》,在秦创原专题发布会上进行了公开发布,省委、示范区管委会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关领导、相关媒体、参展商代表等共计90余人参加发布会。报告的编制和发布,不仅有利于对我国旱区农业科技发展情况的研究,提高旱区协同创新能力、科技资源管理利用和农业产业投资水平,促进现代农业技术和产业发展,也有效扩大了杨凌农科的影响力。3.“后稷奖”评选工作成效突出。圆满完成了第28届农高会“后稷奖”评审工作。组织评审专家委员会对来自10个省、市、自治区的364项农业科技项目进行评审,共评出“后稷特别奖”35项、“后稷奖”138项。围绕获奖企业产品或项目创新性的开展了系列宣传推介工作,一是组织“后稷特别奖专题展”,搭建企业推介平台,展览展示获奖产品,助力企业开拓市场。二是举办“群众最喜爱的‘后稷奖’产品”线上展示投票活动,浏览转发次数115201次,共计投票55494票,评出“新农寒富苹果”等8项群众最喜爱产品。三是邀请直播团队通过线上展示、咨询答疑、导购销售等方式,现场为获奖产品进行“直播带货”,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获奖产品。四是对“后稷特别奖”获奖企业进行了专访直播,通过获奖项目介绍、研发历程、创业经历、产品优势、在线互动等环节,全方位展示宣传获奖项目,有效扩大获奖项目知名度和美誉度。(六)加强中心能力建设,提升对外服务水平一是不断强化中心内部管理。坚持参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管理,做到工作目标明确,采取措施有效,任务分工科学。二是逐步提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水平,目前所有工作人员均取得中级以上职称。三是加强中心作风和廉政建设。积极推行政务公开,依法、依规、依制度高效行政,廉洁自律行使岗位职责,全年未发生一起群众投诉事件,未出现违反“八项规定”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