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编办运用“加减乘除”法  提升机构编制工作水平

时间: 2016-03-16 11:47 来源: 安康市编办

 去年以来,安康市编委办公室以深化改革、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为重点,灵活运用“加减乘除”工作法,统筹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市级部门权责清单、事业单位法人履职评估、基层财政部门职能转变、公立医院编制人事制度改革、机构编制管理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多项工作创出特色。市编委办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全市年度目标责任综合考核及双创、扶贫、绿化等中心工作连续5年评为优秀。

 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契机,做“减法”,落实简政放权要求。通过减权力、减机构、减编制、减职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了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和镇村综合改革任务。一减权力。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累计取消和下放200项,精简率达40%。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核定市级37个部门主要职责事项482项,具体工作事项2429项,率先启动并编制完成市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受到省审改办通报表扬。同时,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实行中介服务清单管理。二减机构。在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中,精简市政府工作部门2个,精简部门管理机构2个,精简部门内设机构30个;精简县区政府工作部门65个、部门管理机构20个、部门挂牌机构29个。撤并乡镇28个,全市乡镇减少21个,镇政府内设机构统一按“四办二所三站”设置,较改革前减少近100个。三减编制。按照“五个结合”思路(即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撤镇并镇、结合重点领域体制调整、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结合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编制优化调整,精简、调剂编制2219名。四减职数。严格按照机构改革政策要求核定部门领导职数,精简县级领导职数28名,县区精简科级领导职数471名,实现了精简效能目标。

 以适应重点领域机制建设需求为目标,做“加法”,优化资源配置。自觉服从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中省部署、发展需要和民生保障三项重点,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部位机构编制。一是适应基层反腐倡廉建设要求,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建设。贯彻纪检机关“三转”改革精神,组建市县区纪委机关纪检监察室25个,新增办案机构39个,将编制力量向执纪监督一线倾斜,促进了基层廉政建设。全面推进县区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派直管”,组建县区派驻纪检组76个,调剂编制436名。作法得到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充分肯定。二是服务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需要,调整理顺重点领域体制机制。适应安康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建设需要,创新安康高新区管理模式,高新区成为引领全市发展的引擎,探索出贫困地区实现突破发展的新路子。2015年,安康高新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化调整瀛湖生态旅游区、恒口示范区和“飞地经济”园区管理体制、职能配置,提升了园区聚集发展要素的能力,突破了安康九县一区作为生态功能区的发展瓶颈,“飞地经济”园区的创新作法得到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落实生态功能区建设要求,设立市县区南水北调应急处置、城镇垃圾、污水处理等机构,在沿汉江镇办设立“环境保护所”,强化汉江水质保护及监管职责,落实了一江清水供北京的政治任务。三是保障民生事业发展,解决群众关注问题。积极推进安康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城区中小学校布局,增设汉滨小学和江南幼儿园,调剂增加城区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45名,缓解了中心城区“上学难”,解决了“大班额”问题。服务脱贫攻坚要求,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解决了全市脱贫攻坚300多名编制需求。调剂编制198名,加强市县区政务服务、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创业就业、疾病预防、法律援助、信访接待等力量,保障了民生事业发展需要。

 以优化职能配置为基础,做“乘法”,激发内在活力。坚持把职能配置作为机构编制调整的依据,通过职能优化提高编制工作水平,激发潜能、释放活力,发挥机构编制“乘法效应”。一是调整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整合市规划局和人防办,增设城市管理局,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分支机构、编制、人员下划各街道办事处。结合房管部门职能变化精简编制50余名下划基层,方便群众办事,解决城市管理 “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问题。二是转变基层财政部门职能。结合镇村综合改革,把基层财政所作为基层政府转变职能的切入点,将镇办财政所改为财政审计所,赋予村级财务和中央惠民政策审计职能,促进了审计“全覆盖”。截止目前,全市共审计村210余个,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中央惠民政策、促进基层政府职能转变进行了有益探索。三是开展法人履职评估。在完成全市事业单位类别划分和行政类事业单位报备的同时,结合实际制定事业单位法人履职评估规划,集中对一些职能转移、弱化、取消的事业单位进行评估,先期组织在市房屋征收管理办公室、市房管局等单位开展了事业单位法人履职评估试点,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机构编制调整建议意见,得到市政府肯定,并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积累了经验。四是探索试行编制备案管理。为破解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与保障民生事业发展的编制需求矛盾,在市级公立医院等公益二类承担民生保障职责事业单位,开展编制人事制度改革试点,推行编制备案制,按照市政府批复床位数量分年度核定用人规模,有效缓解了编制紧缺问题,促进了卫生事业发展。

 以强化机构编制监督管理为重点,做 “除法”,推进除旧布新。缺少编制法规意识、把编制作为业务部门推进工作工具的旧观念,是困扰编制管理实践,影响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突出问题。为此,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消除旧观念。将机构编制政策法规纳入各级领导班子中心学习组,纳入市直部门领导及政办(人事)科长培训,纳入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考试内容,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媒体宣传、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宣传政策法规,增强了各级干部的机构编制意识。二是完善监督检查机制,解决老问题。建立督查内容“项目化”、督查形式“多样化”、县区督查“定单化”工作机制,通过政策法规、机构改革、减编控编、违规设置机构等专项督查,基本解决了超权限设机构、超职数配领导、超编制进人等问题,促进了减编控编目标实现。目前,除中省政策性增编外,全市编制总量严格控制在2012年底基数以内。三是加强日常管理,探索新机制。将机构编制管理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16个部门、2个县区,审计领导干部20人,收到良好效果。完善用编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用编审核流程,用编人数逐年递减,在编人员较上年度减少447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改革任务顺利完成,全面推行了事业单位网上登记、年度报告网上公示等制度。中文域名注册和党政机关网站挂标采取 “四集中”(即集中安排、集中时间、集中突击、集中督办)方式推进,注册和挂标工作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