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标准,激发新动能

时间: 2019-12-13 10:47 来源: 铜川市委编办

《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了机构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领导体制、主体责任等内容,就机构编制事项的动议、论证、审议决定、组织实施、监督问责等程序和要求作出了系统规定,是统领机构编制领域各项法规制度的基础主干党内法规,是做好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的基本遵循,对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具有重要意义。铜川市以《条例》出台为契机,紧紧围绕加强党对机构编制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这条主线,严格把握新标准新要求,在细化举措上见真章,在落实落地上求实效,认真抓好《条例》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努力为铜川追赶超越、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多措并举狠抓宣传,努力营造浓厚氛围。一是认真开展学习讨论。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条例》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论述纳入中心组重点学习内容,反复精研细读,交流心得体会,开展专题讨论,认真领会精神,准确把握内容。二是扎实开展集中宣传。组织开展《条例》宣传月活动,制作宣传展板30余块,在市、区县政府广场巡回展览,对《条例》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和基本程序进行详细解读,运用漫画对常见违反机构编制规定的行为进行情景再现和深入剖析。三是扎实开展“三进”活动。结合普法宣传,通过设置横幅标语、发放宣传材料、报纸、电视、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条例》知识,实现《条例》“进机关、进广场、进网络”,并对来办理业务的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讲解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知晓率,努力营造学《条例》、用《条例》、守《条例》的良好氛围。

二、健全完善配套制度,严格规范审批管理。一是严格落实体制调整。严格落实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调整优化了市、区县委编委组成人员。积极适应机构编制管理体制调整,落实归口管理相关规定,重大事项及时按程序向组织部门报告。二是细化完善管理制度。对已制定实施的市委编委《工作规则》和市委编办《工作细则》进行补充完善,进一步明确审批权限,优化管理流程。修订完善了六项工作规范和内部管理制度,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机构编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系列细化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就机构编制动议、论证、审议决定、监督检查等流程作了详细规定,切实增强《条例》的操作性和执行力,为机构编制部门规范履职提供根本遵循。三是健全协同管理机制。加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及时更新机构编制实名制库信息,建立健全与组织、财政、人社等部门的合作配合机制,更好地实现数据对接、信息共享,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在管理流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四是机构编制审计落实落细。制定了《关于建立机构编制审计工作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审计工作制度,确立了机构编制审计九步工作法,建立了审前沟通、审中协作、审后整改机制,常态化开展机构编制审计和问题整改。

三、巩固机构改革成果,持续催生化学反应。以贯彻实施《条例》为抓手,持续深化机构改革,巩固和拓展机构改革成效,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开展了机构改革调研评估,以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为导向,研究制定了《铜川市深化机构改革任务清单》,明确具体任务6类28项,逐项提出落实措施和意见,确定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完成时限,通过督办函等形式逐一督促落实,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针对部门“三定”规定细化落实问题,指导市级部门加强对“三定”规定的学习,按照新的“三定”规定对内设机构设置进行调整,完成人员定岗,推进机构、职能和业务融合。针对确需由多部门共同管理的事项,在进一步厘清职责边界的基础上,督促主责部门建立健全与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或联席会议制度。针对部门权责事项明确问题,配合市职转办,依据机构改革职责调整情况,对部门权责清单、政务服务清单事项依法调整并对外公布,明确权限和责任,推动部门依法全面履职。针对实行归口、统一管理部门的管理体制问题,制定印发了《关于市级机构改革后落实归口管理有关要求的意见》,明确了管理机关的管理范围和方式,以及被管理机关的职责权限和业务流程,为相关部门规范履职提供遵循。

四、创新思路积极挖潜,服务全市发展大局。树立“一盘棋”意识,进一步创新管理思路和方法,积极挖潜创新,盘活用好各类编制资源,服务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一是向信息技术要编制。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放大人员编制效益的优势,全面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各类审批服务平台融合和数据共享,倒逼流程优化再造,提高行政效率。二是向深化改革要编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及中介机构力量,通过柔性引才、服务外包、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化解人员编制、人才结构、专业性不足等问题。持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大对职能相近事业单位的整合力度,优化结构布局,强化公益属性,更好地保重点、保民生、保一线、保基层,最大限度保障和服务民生。三是向制度创新要编制。坚持“瘦身”与“健身”相结合,落实职业技术学院、医院人员控制数管理,制定并落实我市人才编制周转池管理办法,建立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专户,助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开发区人员编制管理方式,探索对新区管委会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实行总量控制,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助力新区创新驱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