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珍藏着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中华石油英才之母。”意思是说西北大学是我国石油地质人才的摇篮,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高素质的石油地质英才。这是社会对西北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评价,也是西北大学人才培养的真实写照。
建国初,国家百废待兴,石油地质人才急缺,西北大学地质系17名教师在短期内为国家培养出了数以千计的石油地质专门人才。他们远赴新疆,转战东北,挺进中原,涉足东南海域,为新中国甩掉贫油国的帽子做出了重要贡献。据上世纪80年代统计,在全国15个石油勘探局中,有13个局的总地质师和8个局的局长都是西北大学50年代的毕业生。还有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地质师阎敦实,也是西北大学的毕业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北大学造就了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地质人才。西北大学的毕业生在当时撑起了新中国石油事业的大半面天空,在我国的石油勘探、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仅在西北大学地质系的毕业生中,就成长出了张国伟、任纪舜、田在艺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北大学物理学系也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党委书记、中将任益民,是我国四大核爆破专家之一。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西北光机所所长侯洵,是我国著名光学专家,我国首次核试验使用的高速摄影机就是由他研制的。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航空航天部第二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张彦仲,是新中国第一位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著名航空专家。他和他的叔叔张殿琳均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学系,叔侄二人于2001年同年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知识分子的楷模罗健夫也是西北大学物理系的毕业生。西北大学物理学系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14个物理学“基地”之一,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做
出的突出成绩,被列入国家有关部门标志性成果。
西北大学历史系也是英才辈出的地方,从这儿走出的盖山林、房启东、杜耀西等毕业生都是我国考古学界很有影响的人物。据统计,在我国西北地区文物考古学界的专业人员中,西北大学历史系的毕业生占到了70%以上,在陕西达到了90%。
除此之外,从初创到现在,西北大学总共为我国培养了10万名各类专门人才。他们中有科学家、教育家、社会工作者、经济学家、新闻工作者和艺术家,其中不少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出色成绩,有8人成长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有2人分别被聘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阎隆飞教授,194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生物系,在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教授,195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系,是一位活跃在国际水文学界的学者;曾担任开国大典现场播音的我国播音界泰斗齐越教授也是西北大学的毕业生;新中国第一代实验爆破力学专家,被誉为戈壁滩上“花木兰”的王茹芝,194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参加了我国首次核试验,其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的当代文坛奇才贾平凹,出版小说、散文120余种,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饮誉中外。
还有许多西北大学的毕业生担任了国家和地方党政要职。原中联部副部长申健,原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冯岭安,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宋汉良,原陕西省委书记、现陕西省政协主席安启元,原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副主席张丁华,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王岐山等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
还有著名诗人雷抒雁、著名现代文学学者王富仁、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李玉虎、越南河内市副市长黎皇恩等更多的毕业生在各自的领域内以杰出的成绩为母校争得了荣誉。
西北大学毕业留校的学生中,侯伯宇、王戍堂、张国伟、赵重远、彭树智、舒德干、李继闵、薛祥煦、耿信笃等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非凡的成就。